你有沒有曾經因為「扮黑臉」困擾過?
想請某位夥伴改善問題,又怕說了被認為是針對,
明明只要問題能解決,大家都是雙贏,
但就是不知道怎麼講才不傷感情。
⠀⠀⠀
你可能聽過很多老闆、主管會說:
「我是為你好才講的。」、「我不是針對你。」
不過這樣說真的能傳達給對方嗎?
很多人心裡都暗自回答了「喔是喔真的假的。」
⠀⠀⠀
溝通之所以會是一門藝術,
正是因為就算你心裡想的跟說出的一致,
對方聽到的也不見得能理解、相信。
⠀⠀⠀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回饋意見不容易被接受?
想要給夥伴建議、解決問題的時候該怎麼說才好?
看完本篇以後你不必再扮黑臉。
⠀⠀⠀
為什麼要明確表達善意
《我想和你聊一聊》一書中作者提到,
回饋意見最重要的是「明確表達善意」,
尤其是當你知道這意見不中聽的時候,
重點有兩個:
1.不要假設對方一定能明白好意。
2.不要因為以前說過,這次就不說了。
⠀⠀⠀
在說出希望他改善的意見之前,
要先傳達的是「我支持你」,
不要預設他懂我或是我懂他,
也不要劈哩啪啦完只補一句「我是為你好」,
⠀⠀⠀
為什麼「明確表達善意」這件事這麼重要?
問題就在於「當人接收到負面消息的反應」。
⠀⠀⠀
有兩個研究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第一個是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康乃爾大學共同研究,
首先他們請一批員工列出
過去從主管得到的回饋意見,
然後再讓另一群人看這些意見,
並評斷主管真心的成分占多少,
⠀⠀⠀
結果他們認為這些意見主要是為了
「提升士氣」和「減少緊張」,
只有少數人覺得是出於善意,
也就是說,當主管給回饋意見時,
員工多半會認為你是為了自私目的,
像是展現權威、補足自己缺點。
⠀⠀⠀
作者自己在做研究、訪問時,
受訪者也說主管會吹毛求疵和批評,
像是「主管無法接受我比他擅長某件事」、「故意在別人面前讓我難堪」、「主管剛被上頭罵所以找我出氣」。
⠀⠀⠀
而第二個研究則是人對於壞消息的反應,
你有聽過「信使效應」嗎?
有研究顯示,當人聽到壞消息時是會遷怒的。
⠀⠀⠀
哈佛大學對此做過一系列共11次不同實驗,
其中一項是,研究人員跟受試者保證可以拿到1美元,
而且還有機會再多賺10美分,
簡單來說就是樂透,受試者寫1~3其中一個數字,
只要研究人員抽到就能賺10美分,
⠀⠀⠀
沒被抽到當然會失望,
但神奇的是,他們對公布抽籤結果的人也不爽,
研究還發現,沒中的人對其他受試者沒什麼不滿,
他們討厭的就只有公布中獎號碼的研究員,
他們認為研究員是故意抽別張的。
⠀⠀⠀
聽起來是不是很瞎?
我們日常中還真有類似的事情,
像是醫生說這個狀況三天後要回診,
有些人會認為這醫生只是想賺我的錢,
不是真的為了我的健康著想。
⠀⠀⠀
當主管、老闆一定都需要宣布壞消息,
尤其是主管更容易兩邊不是人,
而且要知道,員工可不像研究受試者一樣,
還能了解到整個實驗的過程,
如果員工知道主管講了些什麼,
多半不會覺得你是在讚美他。
⠀⠀⠀
別給他機會編故事
人在面對意料之外的壞消息時通常不會責怪自己,
而是下意識的責怪別人。
⠀⠀⠀
例如小美交了初版報告給你,
你稍微修正後就批准了,
因此小美認為報告沒什麼問題,
⠀⠀⠀
後來小美交出最終版本時,
你要她重做六個圖表卻沒多加說明,
這時小美多半會認為你第一次看報告時很馬虎,
或是根本不在乎她做得多辛苦,
⠀⠀⠀
但她不知道的是,公司副總對這份報告頗有興趣,
這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機會,所以提高了要求,
有沒有把這層考量好好表達,就是帶人的關鍵。
⠀⠀⠀
有趣的是,如果今天傳達的是正面結果,我們就不會亂編故事了。
⠀⠀⠀
剛剛說的抽獎實驗還有個發現,
那些被抽中的人,不會覺得研究人員希望他們得獎,
也就是說當好事發生時,你不會想求個解釋,
⠀⠀⠀
當你宣布升遷或是加薪的時候,
對方大多不會覺得「你是為他著想」,
而是會認為「這是我應得的」。
⠀⠀⠀
所以就算困難,也要開口傳達,
讓對方知道「我希望你有最好的未來發展。」
因為他們並不會主動想到這件事,
⠀⠀⠀
而傳達壞消息時就更不用說了,
更要充分表達出善意,來引導他認清真相。
⠀⠀⠀
差幾句話差很多
前面的抽獎實驗其實還沒完,
其中一次研究員就特別強調:
「我來幫忙抽讓你中獎的號碼。」
⠀⠀⠀
萬一沒抽中,研究員會說:
「我希望你中獎,但可惜沒抽到。」
⠀⠀⠀
研究員只是多說幾句話,
強調重點「我的目標是讓你得到好結果」,
實驗結果證實,真的就差這麼幾句話,
受試者對研究員的好感度有顯著提升。
⠀⠀⠀
來到現實層面,如果你有心想提拔一位部屬,可以說:「我把你列入升遷名單了,我認為你有這個能力,但別的部門主管可能會覺得你還沒準備好,我們要想辦法改變他們的想法。」
⠀⠀⠀
像這樣堅定站在對方那邊,就能傳達「我為你著想」。
⠀⠀⠀
但重點來了,有時候人就是口是心非,
身為老闆、主管心裡會有很多考量,
或許是能力差了一點,或許是空缺沒人補,
要顧到的事太多了,很難每次都支持。
⠀⠀⠀
遇到這種時候,第一要點是「誠實」,
沒有打算要幫忙爭取,就不要說出口,
只要露了一點餡,反噬作用會非常大,
比較好的做法是,先釐清你對他的期許,
是不是希望他未來有天能擔任出色的主管。
⠀⠀⠀
在《我想和你聊一聊》中作者提到一個案例,
蓋瑞和托比都是公司的經理,
蓋瑞的聽力不好,但他學會讀唇語,
可以應對一對一會議,不過碰到大型會議就有問題了,
⠀⠀⠀
有時候他會對半小時前的議題冒出一句評語,
(可能會被認為反應遲鈍、搞不清楚狀況)
托比也怕傷害到蓋瑞自尊,所以一直沒說,
⠀⠀⠀
直到有次狀況比較離譜,托比終於拉他到一旁說:「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別人能知道你多聰明,你可能不想聽我說這個,但我還是要講,你真的要考慮戴助聽器了,你的聽力問題正在損害你的影響力,你有很棒的點子,但現在沒人把你當一回事。」
⠀⠀⠀
托比用這個方法同時表達關心朋友和團隊發展,
把善意融入建議裡,也不用扮黑臉。
⠀⠀⠀
把你的善意和他的目標連結
想要確實表達出善意的關鍵,
就是把你的善意和他的目標連結起來,
⠀⠀⠀
要是你不打算提拔部屬,該怎麼誠實兼顧善意表達?
⠀⠀⠀
你可以說:「我覺得你今年還沒準備好,我知道你聽了不好受,但要記得,我是站在你這邊的,你有什麼事想完成,我都會盡量幫你。」
⠀⠀⠀
這樣講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今天是「指導類型」的事呢?
例如你說:「你可以試試看用其它方式主持會議嗎?當然我是挺你的。」
莫名的尷尬、不真誠。
⠀⠀⠀
所以這時候你需要把「善意」跟「對方追求的目標」連結起來。
⠀⠀⠀
例如說:「你可以試試看用其它方式主持會議嗎?我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你說過不喜歡會議變成吐槽大會。」
⠀⠀⠀
或是:「你可以試試看用其它方式主持會議嗎?我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我知道,你很在意你在這方面的評價,上次我聽到有人提出主持會議的問題。」
⠀⠀⠀
作者還舉了另一個例子,
有間公司主管希望新來的助理能改進寫E-mail的語氣,
因為她的用語比較魯莽強勢,不符合組織形象,
主管也清楚要是直接說的話可能不太妥當,
畢竟助理對自己的寫作技巧滿自豪的,
⠀⠀⠀
有一天,助理提到她擔心沒人回她的意見調查問卷,
主管一聽頭上燈泡亮起,機會來了!
馬上開口說:「我知道你很擔心回覆率、希望別人收到信會覺得妳寫得很不錯,或許妳可以試試微調寫郵件的語氣?」
⠀⠀⠀
這裡主管提到了身分認同(善於寫作)和憂慮(回覆率),
所以助理會樂於接受這樣的建議,
當你找不到對方的目標或身分認同時,可以參考以下說法:
1.「我希望看見你的學習成長」
2.「我希望你成為很棒的XXX」
3.「我不希望XXX妨礙你未來發展」
⠀⠀⠀
不要怕彆扭,把善意表達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讓對方把重點放在提升自己,而不是去猜你的動機,
身為老闆、主管沒辦法避免宣布壞消息,
但只要善用方法表達善意,
就能讓人依然尊敬你,把你當盟友而非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