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訣竅

貶低你的人竟是你自己?內耗人別又上鉤了

你有沒有曾經這樣過?

你跟高中、大學同學聊到以前的事,

結果發現同學說的跟你印象不太一樣,

或是在翻舊帳的時候,

對方不滿你做了那件事,你卻完全想不起來。

⠀⠀⠀

你沒有幻聽,也沒有發神經,

人就是這麼會編故事,

⠀⠀⠀

「傳了訊息兩個小時都沒回,一定是討厭我了。」

⠀⠀⠀

「提的企劃沒被選上,我能力好差沒辦法成功了。」

⠀⠀⠀

這些想像除了讓你內耗、睡不著、覺得煩以外,

根本一點好處都沒有,該怎麼辦才好?

⠀⠀⠀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不停自我批判的原因是什麼?

該怎麼改善才好?

本篇我們一次說清楚。

⠀⠀⠀

你上鉤了嗎?

在《情緒靈敏力》一書中作者Susan David提到,

我們內心常常喋喋不休,
這是融合了很多評斷和情緒推波助瀾而來的,

⠀⠀⠀

例如今天你正在工作,只是工作速度慢了點,

原本這兩件事都只是基於事實,

但很快就會變成一個「鉤子」,

⠀⠀⠀

「工作速度慢了點」成了你小劇場的開場白,

→「我的工作速度有夠慢」

→「我的工作速度比不上別人」

→「就這速度已經輸了,我成功不了。」

原本只是一個事實敘述,

結果星星之火沒多久就把整間房子燒爛。

⠀⠀⠀

如果你不信,可以聯想以下提示:

你的房子、工作、婚姻、腰圍、公婆,

結果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

⠀⠀⠀

Susan曾請企業主管們分享自己編了哪些故事,

看到別人成功:一定是我爛,不然怎麼不是我。

⠀⠀⠀

整天都在工作:錯過與家人共度的時光,人生一團糟,

⠀⠀⠀

和朋友聚會:他們的生活精彩、錢又賺得多,我好爛。

⠀⠀⠀

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上鉤?

你先看看這句話:妹妹揹著「」。

⠀⠀⠀

是不是馬上就接了洋娃娃?

我們長輕易上鉤,一大原因就是「反射動作」,

⠀⠀⠀

生活上我們有很多反射動作,

像是塞車、討厭的同事走來、登台說話……等等,

一遇到那些事我們會馬上進入自動導航,

出現拖延、閃人、不爽、酸言酸語等各種反應。

⠀⠀⠀

當你上鉤了就會:

「這種事我很不擅長,一定會搞砸啦!」

⠀⠀⠀

然後你會想避免激發這些想法:

「我連試都都不想試。」

⠀⠀⠀

或是不斷重播同樣的想法:

「上次做了結果很糟啊。」

⠀⠀⠀

有時候家人朋友給你建議,你想拋開這類想法:

「這樣想一點幫助也沒有。」

⠀⠀⠀

或是你鼓起勇氣去做了,即便你不是打從心底在乎,

而是受到鉤子的驅使:

「還是衝一波吧,很難受但要學著喜歡看看。」

⠀⠀⠀

上面這些喋喋不休的內心話

不僅讓人心很累,也浪費你很多時間,

你原本可以去做更需要、更想做的事,

但習慣和情緒一起合體,實在是無人能擋。

⠀⠀⠀

那如果不小心上鉤了該怎麼辦?

⠀⠀⠀

上鉤了怎麼辦?

人類演化這麼久以來,我們經歷重重天擇考驗,

到了現在我們還是保有七種基本情緒:

喜悅、憤怒、悲傷、恐懼、驚訝、鄙視、厭惡,

正是因為這些情緒對我們來說很有用。

⠀⠀⠀

但大部分人沒有學習如何接受這些情緒,

反而還去壓抑、逃避它,

扼殺自己的感覺最終害到的是健康,

Susan提出了幾個情境,讓你評估自己符合哪種解方:

 

1.如果上司的作為讓你火大,你可能會……

A.忽略情緒,反正情緒最後會消失,你還有其他問題要處理。

 

B.思考你想對上司說的話,在腦內反覆演練「我這樣說……然後他會說……」

 

C.思考自己為何沮喪,找機會再跟上司談談,再重新把焦點放回工作上。

⠀⠀⠀

2.三歲大的兒子把玩具放地上沒收拾,你累了一天回到家被玩具絆倒,你對孩子大吼,然後你……

A.拋開沮喪告訴自己:「沒事,我只是累了。」

 

B.整晚都因這件事自責,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我是世界最糟糕的父母。

 

C.跟另一半聊聊這天是怎麼過的,明白剛剛的反應源自於上司帶來的挫折感,抱一抱兒子向他道歉,並哄他睡覺。

⠀⠀⠀

3.你正經歷分手的痛苦,你會……

A.和朋友出去喝幾杯,或是認識新朋友來麻痺自己的痛苦。

 

B.獨自納悶是哪裡做錯了,應該改變什麼,懷疑自己為什麼那麼不擅長處理關係。

 

C.起初沮喪了一陣子,後來你把經驗寫下來或找人分享,並從中學到教訓。

⠀⠀⠀

接著我們來分析你的選擇。

⠀⠀⠀

情緒封裝者

如果你上一段的問題選A居多,

那麼你屬於「情緒封裝者」,

這類人會拼命拋開自己不想要的感覺,

甚至認為如果不活潑開朗一點,那就是示弱,

害怕周遭的人因此退避三舍。

⠀⠀⠀

當情緒封裝者討厭自己的工作時,

他們會告訴自己:「至少我還有工作。」

如果是感情上不順利,他們會全心投入工作,

同時他們也對他人心底的負面情緒很小心,

不會輕易掀開別人的情緒壓力鍋。

⠀⠀⠀

Susan也提到,他遇過的這類人,

多年來依舊陷在同樣的工作、關係或處境,

一直沒有面對自己的情緒,

代表也錯失了很多改變和成長的機會。

⠀⠀⠀

而且情緒封裝並不是真的把情緒徹底封印了,

如果你看過很多戲劇、動畫或電影就知道,

封印這件事就是一個伏筆,

它會在你並不樂見的時刻解除,

這在心理學中稱為「情緒洩密」。

⠀⠀⠀

例如有的人在外打拼,

某天回到老家看到家人,突然就淚流不止,

或是某次同事幹的蠢事你忍下來了,

後來公司聚會喝了點酒,這時你就忍不住出言嘲諷。

⠀⠀⠀

通常我們壓抑情緒是出自於善意,

但給人的感受卻可能相反,

像是有的人抱怨明明剛跟另一半大吵一架,

沒多久他就像個沒事人一樣出門去,

認為對方「根本就不在乎自己」。

⠀⠀⠀

煩憂多慮者

如果你的回答以B居多,就屬於「煩多憂慮者」,

研究上來看,

情緒封裝者以男性居多,

煩多憂慮者以女性居多,

⠀⠀⠀

煩多憂慮者會開小火慢燉自己的煩惱,

不停反芻自己的創傷、失敗和焦慮,

所以容易把瑕疵當重罪在看,

⠀⠀⠀

相較起來,煩多憂慮至少會意識到自身情緒,

沒有突然在某一刻洩洪的危險,

但卻有可能淹沒在水位不斷升高的憂慮水壩裡。

⠀⠀⠀

煩多憂慮者習慣把情緒一股腦向別人傾訴,

就算是親近的人久了也會疲乏,

再加上他們沒有餘力關照別人需求,

所以願意聆聽的人也會逐漸離去。

⠀⠀⠀

更可怕的是,

煩多憂慮者會為「自身的慘況再感到悲慘」。

簡單來說,就是你已經在焦慮了,

你還因為這個情緒感到愧疚,根本是疊加debuff,

對自己的生氣感到憤怒、對自己的不快樂感到悲傷,

這就像流沙一樣讓人越陷越深。

⠀⠀⠀

保持好奇

其實情緒封裝跟煩憂多慮偶爾也有奇效,

像是當你對象在重要考試前一天提分手,

這時候情緒封裝就很有用,

但好用不能一直用,不然馬上就有反效果,

⠀⠀⠀

那麼問題來了,

明明不快樂,還假裝快樂有用嗎?

答案是:非常不建議

⠀⠀⠀

負面情緒帶來的益處其實還不少

可以改善記憶、堅持不懈、更禮貌、專心、更寬宏大量,

很多重要的小事正因痛苦而浮現,怕就怕我們過頭了。

⠀⠀⠀

Susan輔導一位客人解決「憤怒問題」時,

他們檢視釐清原委後,

發現他的憤怒來自於老婆經常要求他難以辦到的事,

沒有壓抑或導正負面情緒,而是接受了,

他們重新界定什麼行為可以接受,以此改善了婚姻關係。

⠀⠀⠀

忌妒、尷尬和愧疚也是同樣的意思,

他們都有各自的存在意義,

是告訴我們哪邊不對勁的訊號,

⠀⠀⠀

記得我們前面的題目還有個C選項嗎?

就是用開放的心胸、好奇的思維去接納情緒

當你不小心上鉤的時候,

不妨就當好奇寶寶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感到……」,

不要完全忽略它、或是因此責備自己,

否則某天它會變成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