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像這樣的問題?
像是爸媽催婚,你用道理反駁,反而吵得不可開交。
或是老闆把標準訂太高,雖然很想提出意見,但怕得開不了口。
以前覺得道理正確最重要,後來發現「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所以很多人變成「本來想說些什麼,但想想還是算了。」
有很多時候,該不該說出那些話,跟那些話有沒有道理沒關係,而是取決於
「誰說的」,本篇要說的,就是如何善用高情商的說話方法,讓即使「角色不對」
的你,也能說出讓對方接受、信服的道理。
更好的說法
在《好好說話,擁抱高情商》中作者提到一個案例,有位忙於拚事業的女性,
常常被爸媽催婚生小孩,對於她的工作能力、成就毫不關心,她不知道該怎麼跟
爸媽講才好,在感情還下落不明的時候,拚事業也是她想要的人生選擇。
一般通常會直接說:
「感情的事順其自然就好,早早結婚生子也不一定幸福啊,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
還是拚事業、靠自己比較實在。」
而更好的說法則是:
「爸、媽,我知道這話不該我說,只是從身邊很多人的經歷來看,早早結婚生子,
不一定就會幸福快樂,還是要遇到對的人才行,現在緣分還沒到,先拚事業比較
實在。」
為什麼這樣說更好
你有發現上一段這兩句話差別在哪嗎?觀點、內容和道理都是一樣的,最大的差別
在於先打了「預防針」,預防對方在心中對你的「角色」有所反彈。
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你說的話是對的,但是礙於身分或地位,會讓那些話讓人聽
起來刺耳、不舒服,當你的角色是「子女」時,跟父母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羨慕別人抱孫,那也不一定有多好,我現在把
事業拚起來,你們退休後生活也比較有保障。」
即便你說的話正確至極,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他們也不會因此被你說服,甚至
覺得你沒考慮過他們的感受,但當你的角色換成父母的朋友,同樣的一段話,
他們反而比較能聽進去,就算聽起來是在客氣,但受用程度高多了,因為是別人
在誇獎你,而非你在反駁。
所以有些話該不該說,有沒有道理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從誰口中說出來的」。
角色不對但非講不可怎麼辦
當你處在非開口不可,但講了又怕沒用,甚至反效果時該怎麼辦?
這時你可以用一句話作為開場白:「我知道,這話不該我來說。」
如果父母催婚,更好的辦法是你去請親戚去勸,但如果只能靠自己,就用上面說
的那句作為開場白,先說「我知道,這話不該我來說。」,再講出你的立場觀點,
這句話的用意有三點:傳達你能夠體諒對方的焦慮和不安。
傳達你不想跟對方造成對立。讓對方能從主觀變得客觀一點。
就這個催婚情境而言,如果能利用這句話讓父母轉個視角去發現,其實別人也
羨慕我們家這樣的狀況,那下次逢年過節時,看到別人家小孩鬧得雞飛狗跳時,
也不會再有催你婚的想法了。
我們這邊再換個情境,如果在職場碰到的話怎麼辦?
假如上司把業績目標訂太高時,你會開口提意見,還是苦楚自己吞?
如果你選擇直接開口,一般的上司肯定直覺認為你想偷懶,到時目標沒變,對你
的評價還下降,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賠了夫人又折兵,不是你說的是幹話,上司聽
不進去,而是角色錯了才是原罪。
所以要說:「我知道這話輪不到我說,但這次業績好像訂得有點太高,有些同事
會沒什麼幹勁,甚至乾脆擺爛,您看這部分有沒有調整空間呢?」
用這樣的方式,讓老闆不會覺得你在對他指手畫腳,我們都知道「對事不對人」
的道理,但相信有些經歷的你,人在江湖飄,總會因為「對人不對事」而挨刀,
與其硬要講,讓對方覺得你「搞不清楚自己的身分」,不如表明「你知道自己
不識相,但這話太重要一定要說。」
讓對方知道你不是自私幫自己辯護、說好話而已。
最後再看一個古代知名的案例,戰國時期有一位頂尖的說客叫「范睢」,秦昭王
用謙卑至極的態度再三請求他指導,范睢卻是不置可否、含糊其辭,等到秦王
快抓狂的時候,范睢才說了一番「交淺言深」的道理,大意是說:
「我知道接下來這些話不該我來講,畢竟我們還不熟,但這些話對你來說很重要」
在角色不對的時候,縱然你有什麼奇謀妙計,該打的預防針還是要打的。
這不是萬靈丹
最後要提醒你,千萬不要以為開場白用了「這話不該我說」就穩了,「這話不該
我說」這句並不是萬靈丹,你沒辦法靠這句話說服人,它比較像是潤滑劑,讓
彼此的對話能舒服沒成見,降低因為角色不對,道理也被大打折扣的風險,記得要
確定你後面要說的話夠客觀、有依據和真誠,才能發揮出這句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