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經常重播負面回憶?小心反芻思考害慘你

你會在腦中不斷重播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嗎? 和自己有關的事,你會忍不住負面思考嗎? 你常常回想自己犯過的丟臉經驗嗎? 經過議論或對立後,你會在一段時間後回想那些內容嗎?   如果你常受以上問題困擾, 那就要注意「反芻思考」給自己帶來的危害有多大。   反芻思考指的是一個人不斷反覆思考自己的缺點和過去的失敗現象, 很多人都會回想自己的缺點或失敗經驗,像是: 「為什麼那時我把事情搞砸了?」 「如果沒說那句話就好了……」   當這些反芻思考長時間在腦中盤旋, 就會對你的思緒造成負面影響, 像是工作上遇到需要邏輯思考的問題, 你的腦中會反射性浮現「我辦不到」的念頭, 甚至近年來心理學界開始認為反芻思考是導致憂鬱症的主因之一,   許多研究機構也提出報告表示: 「反芻傾向越嚴重的人,越容易感到憂鬱不安。」 而目前,在心理治療界已開發出幾個對抗「反芻思考」的方法, 本篇將介紹最簡單的三種對策。 What提問法 在《零盲點的決定力》一書中舉了三個方法, 首先是What提問法,What提問法就是透過問自己「是什麼」 來解決生活各種疑難雜症,是能夠讓你客觀思考的方法。   例如遇到問題1:對同事無禮的態度惱怒 What提問法:我對他態度中的「什麼」部分感到惱怒?   遇到問題2:專案執行失敗了 What提問法:為了把損失壓到最低,應該做「什麼」?   為了有效運用這次經驗,該採取「什麼」方法? 有些人會覺得這個方法看起來很普通, 應該誰都想得到、做得到吧? 但其實大多數人面對問題時, 都會不自覺問「為什麼(Why)」的傾向,   以上面的兩個例子來說:   遇到問題1:對同事無禮的態度惱怒 一般反應:為什麼他這麼討人厭? 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生氣?   遇到問題2:專案執行失敗了 一般反應:為什麼專案會失敗? 為什麼我會犯那種錯?   當問題發生時,想知道原因是人的自然反應, 所以大家都會不自覺問「為什麼?」, 但這種提問通常沒有太大作用, 因為答案範圍太過廣泛,而且也無從得知正確解答。   假如去想為什麼他這麼討人厭, 得到的答案可能就變成: 他根本不適合這裡、他人格有問題、 他討厭我、他心情很差……等等,   適不適合或人格有沒有問題, 這類假說是需要多次驗證才能證實的, 要說討厭或心情差,這又太過主觀, 我們很難從這些假設當中找出解答。   此外,如果你對那位同事本來就沒好感, 那高機率就會偏向不適合、人格有問題去解釋, 反過來說,如果有好感,你就會比較願意顧慮對方心情, 會偏向心情差或是自己是不是有說錯話。   也就是說我們的判斷受到情緒和印象影響, 如果只問為什麼(why),會很容易產生盲點。   只問為什麼(why)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就是你會很容易出現負面思考, 答案都還沒找到,精神狀態反而變得低落。   以上面專案失敗為例, 在許多自我認知研究中都表示, 問自己「為什麼會犯那種錯誤」時, 大多都會傾向往自己能力不足去想, 人本來就是容易負面思考的動物, 如果沒有用客觀的判斷角度幫你踩剎車,就會往負面的路越走越深。   另一方面,what提問法有助於我們往正面思考, 例如前面提到的:我對他態度中的「什麼」部分感到惱怒? 可能是他一臉瞧不起人、說話不知道在大聲什麼、 是他根本沒想解決問題,只想幫自己開脫。   透過問「是什麼」可以深入挖掘內心深處, 將日常發生的問題轉變成認識自我的訓練, 例如你會理解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生氣, 下次再遇到,就比較容易冷靜和客觀。 延後思考法 延後思考法的意思是: 「告訴自己等一下再想負面的事,先度過當下再說。」 可能有人會懷疑:這樣就能不反芻思考?   《零盲點的決定力》一書中提到, 賓州大學曾研究證實過這個方法, 研究小組請來飽受反芻思考之苦的人, 並事先告訴他們兩件事: 1.下午三點開始擔心工作專案的事30分鐘 2.煩惱明天工作的事到睡前兩小時要停止   結果發現,進行延後思考法的受試者, 負面思考的量變少了,日常思考也較為清晰。   這個方法之所以有用, 是因為我們大腦無法長時間思考同一件事, 如果你在思考要怎麼辦一個活動, 大多數人的專注力都難以維持20分鐘以上,   「不知道google評價有沒有增加」 「明天人力安排妥當了嗎?」 「肚子有點餓,要吃什麼好」 腦中通常會閃過很多這類雜訊, 一旦注意力被吸走,就會忘記自己原本在幹嘛,   人類大腦原本就沒那麼擅長專注在一件事上, 而負面思考又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 就算告訴自己:「先不要擔心錢的問題,現在要專注在工作上。」 但過沒多久又會回去繼續想錢的問題, 這樣惡性循環會讓你又累又煩。   而延後思考法就是事先決定好「下午四點再開始擔心錢的事」 大腦機制會阻斷這個惡性循環, 如同前面所說,大腦難以長時間思考同一件事, 所以才要在反芻思考中打入一根椿子, 進而阻止反芻思考綿延不絕。   在使用「延後思考法」時要注意以下步驟: 1.思考自己現在最容易感到不安的事 2.想一個「煩惱的時間」和「具體的煩惱方式」並寫在紙上 例如:下午四點開始思考繳費問題,研究一下自己的資產狀況。   五感專注法 反芻思考就像是活在未來, 對沒有發生的事感到害怕, 導致沒辦法清晰思考眼前的事。   《零盲點的決定力》提供的第三個方法叫「五感專注法」, 這是一種鍛鍊專注力的訓練, 相比前面兩種方法,要花較多時間才能感受到成效, 但如果能持續訓練,效果將非常強大。   五感專注法有5個步驟, 步驟1:設定任務 首先先選擇生活中會做的事當練習目標, 像是洗澡、做家事、吃飯、刷牙都可以。   步驟2:專注力評分 在開始訓練前,先為自己當下的專注程度評分, 平常做事的時候,注意力會有多少在反芻思考上? 例如:花在必要任務的注意力30% 花在反芻思考的注意力70%   步驟3:專注訓練 假如你設定的訓練任務是洗碗, 平常我們洗碗的時候,思緒會不時飄走, 不斷在雜七雜八的的事情想來想去, 而當意識從眼前的任務飄走時, 正是訓練專注力的機會。   以洗碗為例,請在訓練過程中問自己: 1.觸覺 現在在做的事給你什麼感覺? 例如手感怎麼樣?碗盤滑滑的?水溫溫的?   2.視覺 進行任務時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什麼? 例如盤子表面意外有凹凸感、 不鏽鋼餐具上有一條條細紋。   3.聽力 進行任務時有聽到什麼聲音嗎? 例如從水龍頭流出來的聲音、 沖到碗盤上的聲音、疊碗盤時的聲音。   4.氣味 進行任務時有聞到什麼氣味嗎? 例如水的氯味、洗碗精的檸檬香   5.味道 進行任務時有嘗到什麼味道嗎? 除非洗一洗不小心噴進嘴巴, 不然這裡用不到味覺可以跳過。   每個問題都不用想得太深入,一個問題大概花5秒就好, 答完一題再接著一題,過程中意識飄走也沒關係, 不疾不徐讓意識再次回來就好, 每當意識回來,你的專注力就會更進一步, 更加能擺脫反芻思考。   接著我們繼續步驟4:專注訓練評分 任務結束後,再重新為自己評分一次。   步驟5:專注訓練回顧 最後重新思考, 自己從這項專注訓練中學到了什麼? 有得出怎樣的結論?   例如:因為洗碗是習以為常的事,很快就進入自動導航模式,思緒大多都飄到工作上的事,剛開始很難把意識專注在五感上,但漸漸習慣之後,就覺得洗碗也是有點意思的事,當我記住這種感覺,之後每當又要陷入負面思考時,我就有辦法回到眼前的工作上。 養成習慣是關鍵 反芻思考的危害其實比你想的還要大, 除了憂鬱不安,也會讓思考受到蒙蔽, 所以每當你日常生活中出現負面思考, 記得使用what提問法、延後思考法, 有空時就進行五感專注法訓練, 以此讓自己慢慢擺脫反芻思考。   最後要提醒你, 雖然這些方法有實證效果, 但不要想著很快解決所有負面思考和情緒, 而是要每天持續減少、養成習慣, 這樣就能讓你的盲點越來越少。   但當老闆要煩惱的事這麼多, 真的很容易就陷入反芻思考, ⠀⠀⠀ 所以你還需要能幫你省時間、省成本的得力助手, ⠀⠀⠀ 誠芯深耕在地超過 #20年, 服務超過 #3000種品牌, 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台南、屏東 全台北中南都有服務據點, ⠀⠀⠀ 我們沒有海量預算廣告曝光, 靠的都是老客戶口碑推薦, ⠀⠀⠀ 為什麼要選擇誠芯POS的三個重點: 1.系統簡單到位,阿公阿嬤也能立刻上手 2.線上改菜單、現場跑維修,給你最完善的售後服務 3.有任何疑慮?我們提供現場試機讓你眼見為憑再決定 ⠀⠀⠀ 別讓繁瑣雜事把你的時間都給吃了, 誠芯POS幫你節省30%時間和人力成本。 ⠀⠀⠀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的文對你有幫助, 記得粉專按讚追蹤, 別錯過任何一篇能幫上你的知識。

Continue reading

成功靠聰明絕頂還是情緒管理?六萬五千份研究告訴你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要當好一個老闆,是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   你有看過有些人看起來很適合做管理職務, 但上任後卻意外的做不好?   迪士尼在這方面就很有經驗, 華特迪士尼公司在2022年開除了執行長Bob Chapek,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 最主要的原因是Chapek缺乏同理心和情商, 導致他無法跟好萊塢創意圈有效溝通。   另外,有份針對65000名創業家的分析研究, 從公司財務、成長、規模等實際結果,以及主觀上的成功程度調查, 結果發現,有很大程度跟兩點有關: 1.人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2.借助人際關係   除了高情商企業家的成果較好之外, 研究更發現了一件事: 情商的影響是智商的兩倍以上   為什麼情商會比智商重要? 領導人的情商好不好會有什麼差異? 想讓自己的情商變高又該怎麼辦? 本篇將為你一一解答。   為什麼情商很重要? 如果員工跟顧客發生衝突,你會挺他還是責備他?   在《最佳狀態》一書中提到, 調查顯示有75%員工表示工作壓力最大一部分來自直屬主管, 這也是為什麼領導人的情商跟員工績效息息相關,   同事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 但老闆的情商若較高, 員工們會比較願意互相幫忙。   還有一個重要指標是「員工流動率」, 針對包含微軟、IBM等大公司的260名員工研究發現, 有高情商的老闆,員工比較不會跳槽, 這些領導人給員工更多信任、溝通和歸屬感, 在情緒氛圍上的改善讓員工離職率大幅降低。   另外,工作有時會接到「總公司下達的」、「執行長說的」這類高層命令, 但實務上卻很為難基層員工, 情商不足的主管就會直接把問題丟給員工, 所以有一名主管曾直接告訴作者: 「我的工作有一部分是保護部屬不受高層的瘋狂影響。」   而時代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微軟在2022年的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表示, 員工現在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和福祉。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情商這麼重要, 為什麼擁有高情商的領導人卻不多呢? 領導人如何提升情商 《最佳狀態》也提到一個常見的策略是 「考慮你的行動對他人情緒的影響」 這是一種自我覺察和同理心,   在調查成功企業家案例時, 一家大型醫療科技公司的副總裁「麗塔」, 在公司無法達到管理層設定的績效目標時, 她果斷做了些改變, 以往就算公司績效不好, 公司高層也會給自己發獎金, 而較低階的員工則是一毛都沒有,   麗塔認為這樣會員工造成糟糕的情緒衝擊, 所以她說服了資深經理人和董事會, 把高階管理層排除獎金池外, 並酌情提供獎金給應得的員工。   要培養這樣的敏銳度有個方法: 先回想別人讓你心情不好的時候, 並問自己,是什麼讓你心情不好? 語氣?肢體語言? 說出口的話?還是潛台詞? 你或其他在場的人有什麼感受? 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有什麼不同做法?   反過來說,回想別人讓你心情好的時候, 那就是你想做到的。   第二個例子是大型建設公司, 老闆羅德尼犯下嚴重錯誤時, 會告訴自己「好吧,別太責備你自己,你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做對。」、 「做決策就像棒球一樣,你不用每天都打中、你不會每件事都做對,我們都會犯錯。」   還有一項自我情緒管理的有效方法叫「詢問心態」, 做法是回想一個「造成你情緒衝擊的真實困境」,工作、生活都可以, 設想當時的狀況,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 別人為什麼會那樣做? 是我做了什麼才導致事情發生的嗎? 如果是,那我做了什麼? 還有其他事情影響嗎?   要注意,這裡並不是要你解決什麼問題, 只是要拓展你的觀點和情緒覺察, 用不同角度去瞭解狀況。 要當高情商領導人你還需要…… 對領導人來說,情商能力當中最重要的就是 「自我覺察」和「同理心」, 它們是增加你正向影響力的關鍵,   能公開自身情緒的領導人反而令人感到真誠可靠, 進而在關係中建立信任, 研究也證實了擁有高情商的領導人, 其部屬對工作滿意度更高、績效更好、參與度更多, 在獲利與成長上助力良多。   反過來說,低情商的領導人是有毒的, 不只對上面那些指標毫無幫助, 甚至會拖垮自己、拖累整間店。   從作者大量的研究調查中可以得出結論: 高情商領導人會對他人的表現有巨大影響, 在別間店最多發揮60分的人, 你能讓他發揮80甚至90分, 這就是領導人在團隊中的意義所在。   但當老闆要忙的事都這麼多了, 哪還能騰出心力增加自己的情商? ⠀⠀⠀ 所以你還需要 能幫你省時間、省成本的得力助手, ⠀⠀⠀ 誠芯深耕在地超過 #20年, 服務超過 #3000種品牌, 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台南、屏東 全台北中南都有服務據點, ⠀⠀⠀ 我們沒有海量預算廣告曝光, 靠的都是老客戶口碑推薦, ⠀⠀⠀ 為什麼要選擇誠芯POS的三個重點: 1.系統簡單到位,阿公阿嬤也能立刻上手 2.線上改菜單、現場跑維修,給你最完善的售後服務 3.有任何疑慮?我們提供現場試機讓你眼見為憑再決定 ⠀⠀⠀ 別讓繁瑣雜事把你的時間都給吃了, 誠芯POS幫你節省30%時間和人力成本。 ⠀⠀⠀ 如果你覺得我們寫的文對你有幫助, 記得粉專按讚追蹤, 別錯過任何一篇你或許需要的知識。

Continue reading

常常崩潰痛苦不快樂?小心在搞的竟是自己

「你快樂嗎?」、「該如何過得快樂」 這些話題你可能已經聽爛了, 網路上隨便找,教學心得一大堆, 但真的有人每天都變快樂了嗎?   何況當老闆要煩惱的事那麼多,是要怎麼天天開心? 感受快樂的方法因人而異, 像是成就感、美食、唱歌......等等, 沒有一套萬用準則能教你,   所以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是: 「該如何避免過度不快樂」   當你感到焦慮、憂鬱或悲傷時, 這些沉重的感受是誰造成的? 答案是:只有你能輕易讓自己承受過多的痛苦 但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本篇要告訴你的是: 「過度不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為什麼會陷入過度不快樂? 該如何避免過度不快樂?   快不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請注意,接下來的事情可能會讓你覺得荒唐、傻眼、顛覆三觀, 但越往後面,你就越能理解。   在《理性生活》一書中作者提到, 除非是長期的生理性疼痛, 否則幾乎所有持續且難以忍受的痛苦都不太必要, 而且大多是我們無中生有、杞人憂天。   可能有人會想問: 「你的意思是,遇到親人去世、分手離婚、失去好工作,也不用太憂鬱?」 答案是:正是如此。 但同時作者也表示,讓自己感到有些失望、沮喪和悲傷,是對健康比較好的事。   沒必要太憂鬱,但有些悲傷是健康的? 這聽起來很顛覆三觀, 但實際上,我們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選擇去感受憂鬱和恐懼,   可能有人想吐槽「蛤?就是發生的事害我憂鬱痛苦啊,有得選我幹嘛要憂鬱?」   這要歸因於「自我挫敗的非理性信念」, 當你瞭解之後就會發現, 我們甚至能刻意選擇,把它們變成健康的負面情緒。   首先,你有想過「不快樂」的定義是什麼嗎? 很多人會說,不快樂就是悲傷、悲慘、不愉快、憂傷, 實際上這只佔了一部分,   不快樂還涵蓋了兩種反應: 1.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得到了不想要的事物。 2.覺得自己遭到剝奪、阻攔,你認為自已不該、也絕不能受挫。   作者提到,在理情行為療法中, 當你失去渴望的事物時,內心的悲傷憤怒是健康的情緒, 但如果你是因為「拒絕接受挫折」以及「這種失敗絕不能發生」 而產生了憂鬱憤恨,則是不健康的情緒。   台灣以前就曾發生過好幾次新聞, 像是某學生成績考差了就想跑去跳樓, 而且都是成績頂尖的資優生, 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成績不好這件事絕不能發生」。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當我們面對重大損失時, 失落和悲傷是健康反應,但恐慌和憂鬱則不是, 這是為什麼?   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1.當你遇到逆境時會感到悲傷, 是因為信念系統在告訴自己: 「失去這個人事物真是超衰」 這是一個有邏輯、理性,且事實也能證明, 例如丟了好工作,一定會遇到麻煩和挫折。   2.而恐慌和憂鬱則是來自非理性信念, 想法就變成「完蛋了、死定了」, 你認為自己的損失太過巨大、100%的糟糕。   3.舉個例子,當你跟曖昧對象告白時, 如果對方拒絕,你可能覺得自己很不幸, 但反過來說,要是對方答應,那就很幸運。 這代表如果你把在一段關係上的損失視為不幸, 那它就能為你帶來動力,為下一次行動做準備。   但是有些人的反應就不一樣了, 被拒絕後想的是「完蛋了、死定了」的人 會沉浸在糟糕情緒中並否定自己,想著: 「我會被拒絕是因為我很爛、沒資格。」 「我不想再試了,反正也不會有好結果。」 甚至自我否定:「我這種廢物不值得。」   到了這個地步, 就等同於放棄對所有事物的控制權, 即便你其實有辦法處理。 是你自己的信念在搞 有些人面對損失或挫折常常很崩潰, 主要是因為他認為: 上天不該讓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 這些不幸不只最好不要發生,而是絕對不能發生。   例如有人想著:「我要健康的活著,所以我得好好照顧自己。」 這是為了達成目標的附帶條件,沒什麼毛病。   但有的會是:「不管我怎樣照顧自己,我都得健康活著。」 這等同於自己主張宇宙有一條這樣的法則。   像是愛情中會有那麼多崩潰、失控的事, 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我付出這麼多,對方肯定得愛我。」   這些都是誤信任何事「必須」發生,才讓人感到焦慮, 要是對方並不愛你,不只會悲傷、絕望, 更會連帶否定自己這個人。   那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搞你的是你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當你對對方有意思,但對方不太領情, 就會因為信念而有截然不同的AB反應: A「我可能不是她的菜,好衰。」 B「像我這麼爛的人果然不會有人喜歡。」   我們對感受的控制力其實很強, 你需要的是「換個角度看」。   關鍵是堅持 最後要強調一點: 我們很難100%戰勝所有心靈的痛楚, 就算你改變了一些「非理性信念」, 也不代表你永遠都不會再有那些念頭, 所以作者建議:「要堅持去做。」   堅持去改變、放棄會讓你自我挫敗的信念, 你會發現這是倒吃甘蔗,越來越輕鬆, 或許某天念頭會再次萌生, 但你已經熟門熟路到能輕鬆消滅它。   當然,作者也提到,這些功課需要努力練習, 假如各種方法、練習都不起效, 家族有憂鬱傾向或病史,還是要透過藥物和心理諮商治療。   我們常常擅自訂定自己的宇宙真理, 當事與願違時又崩潰不已, 雖然都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但這一念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讓自己強大到足以當不理性信念萌生時, 用最快的速度擊敗它。

Continue reading

道歉為什麼反變火上澆油?關鍵1點讓危機變轉機

你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 有人惹你生氣,對方來道歉,結果聽完你更氣了, 或是反過來,明明你道歉了,卻又被說沒誠意, 為什麼道個歉還能搞這麼多事出來?   我們常常看到公眾人物或知名品牌出事後, 發了篇道歉文,結果再次炎上, 最常看到的批評就是「根本沒有道歉誠意」。 誠摯的道歉有那麼難嗎?   其實還真的不簡單, 有些人要尊嚴面子、有些人想裝沒事, 有時想要找藉口、有時會怕羞恥。   所以本篇我們要說的有: 道歉最容易犯的3種錯 為什麼那些道歉讓人不爽? 無法好好道歉的原因是什麼?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   3種常見的錯誤道歉 你一定有遇過或看過這個狀況: A跟B開了個有點過頭的玩笑, B不太開心,這時A會怎麼道歉?   有3種很常見的說法: 一、「好啦我道歉就是了,不要生氣了。」   二、「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   三、「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那麼在意。」   還有1種你很少見的說法: 「我知道我說的話傷到你了,真的對不起。」   假如這是一個選擇題, 我想幾乎沒有人會選前3個回答, 大家都知道哪種說法比較好, 但問題是為什麼話一說出口又不一樣了?   為什麼這些道歉讓人不爽?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說出「對不起」是挺尷尬的事, 為了不要讓自己那麼尷尬,導致讓整個「道歉」變形, 就像前面說到的那3個回答一樣。   在《好好說話,擁抱高情商》中作者解釋這三種錯誤回答。   第一種錯誤: 「好啦我道歉就是了,不要生氣啦~」 這句話給人的感受是「被要求了才勉為其難道歉」, 語尾的「啦~」想讓道歉聽起來比較輕鬆,   但這是在暗示著:「問題不在自己」、「你太認真了」和「小題大作」, 甚至是「我道歉是因為你肚量小,不是我有問題」。   第二種錯誤: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 這句話的主要問題在於, 道歉是因為對方覺得「不舒服」,而非「說錯話」, 而「可以」也意味著「我沒有非得要道歉喔」。   第三種錯誤: 「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那麼在意。」 這句話可以說是最令人反感的, 這個說詞會讓人感覺沒在道歉, 而是在為自己開脫、辯解和找藉口。   看完這三種道歉錯誤,聽的時候會覺得這些說法令人生氣, 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犯這些錯,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尷尬」, 由於被「羞恥感」壓得喘不過氣, 才會想找機會替自己緩和氣氛,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算是「真摯的道歉」?   羞恥感才是道歉關鍵 美國的溝通專家John Kador指出, 道歉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話怎麼說或是內心怎麼想, 而是你能不能展示充分「羞恥感」, 越是顯得尷尬,越是能得到越多諒解, 道歉最大的訣竅,就是「不要怕尷尬」。   「負荊請罪」就是最經典的道歉故事, 廉頗身為堂堂大將軍,在大庭廣眾之下裸身背著荊條, 一路走到藺相如家後,跪著請求責罰, 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在狠狠羞辱自己, 卻也充分展示了羞恥與愧疚,付出了代價才能換取原諒。   話說回來,理想的道歉要明確、集中, 不要有什麼語尾、前提、但是等無謂的加料, 當你說出:「我知道我說的話傷到你了,真的對不起。」 就到這裡打住,不要再說話。   雖然這樣氛圍有點尷尬, 但別擔心,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對方看到你丟臉也要道歉,場面也挺僵的, 大多時候對方氣很快就消了, 甚至還會幫你打圓場說:「好啦沒事沒事。」   若是你有理由想說,但感覺說了像在找藉口, 建議等對方氣消得差不多了再去解釋, 這樣會比較自然、不像在找藉口。   最後一點提醒,道歉要簡潔明瞭, 但說的時候不要太流利、大方, 這樣感覺像是排練過的, 沒有羞恥感,道歉就難以真誠, 愧疚的表情和語氣,比精彩的內容重要多了。   危機就是轉機   關於道歉這件事, 看似以羞恥感為代價獲得了諒解, 實際上獲得的不只有這樣,   因為太多人會不小心犯那3種道歉錯誤, 一個誠摯的道歉顯得難能可貴, 反而能博得好感、顯得你值得信任,   這也是為什麼當有公眾人物或品牌道了一個好歉後, 會發現留言有很多稱讚,甚至會說「要用新台幣下架」, 所以對老闆來說,偶爾犯了錯,道歉反而是一個機會。

Continue reading

老是聽到狗吠就回頭?決定你高度格局的關鍵思維

你曾聽過別人跟你大談「高度」和「格局」嗎? 這是一種在創業路上很常見的雞湯, 像是什麼「眼光放遠一點」、「獅子不會因為聽到狗吠而回頭」,   但這些雞湯喝一喝好像也辦法改變什麼, 狗屁倒灶的事依舊層出不窮, 那些莫名其妙的一星評價、抹黑文還是令人暴躁, 這是因為,沒有人說出最核心的觀念思維。   我們在開始之前先想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跟很多同行競爭, 接下來你準備拚一波, 你想要增長10%還是10倍?   很多人會說: 「10%就很好了吧?10倍太不切實際。」   但其實在創業中,10倍沒有比10%難, 重點就在於「思維」的轉換, 而這正是格局的差別所在。   本篇接著要告訴你的有: 為什麼10倍會比10%容易? 所謂的思維又是什麼? 格局大小會有什麼差異嗎?   只強一點沒有用 跟同行競爭難免會碰到一些「奧步」, 像是開頭提到的差評、抹黑等等……。   伊隆·馬斯克也曾說過: 「當你剛開始創業時,可能一切都很美好充滿希望,但接下來就會遇到各種問題,幸福指數不斷下降,然後你會經歷整個世界的傷害。」   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提到, 當你進入任何一個現有的市場, 面對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 你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比他們強很多,而不能只有一點點優勢。   只比別人強一點, 他們一樣會忌妒、不服,甚至會攻擊詆毀你, 但當你足夠強大時,他們就只剩下仰望敬畏, 這是格局上的差別,但這差別又來自於哪裡呢?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你總是會選擇值得你信賴的產品,除非有很大的差異性, 所以在構思上要創新, 而並非創造更好的同一性, 想想ipod是如何取代隨身聽, 以及iphone是如何取代黑莓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10%成長, 而是創造10倍增長, 對很多人來說,這聽起來像什麼直銷激勵, 而且增長1倍就要痛哭流涕了,還10倍?   這是因為當你想增長10%時, 你還是走在原有的道路、用同樣的邏輯, 如果你想要的是10倍, 那肯定就不會在原有的道路上, 而會是你絞盡腦汁、不斷嘗試後, 得到與原路截然不同的成果。   因此創業這件事, 比起努力,選擇更重要, 比起執行,思辨更重要, 只比別人強一點沒什麼用, 強很多才會顯現真正的差別。   被差評抹黑該怎麼辦 《底層邏輯》一書作者提到, 他曾受光明乳業的前董事長邀請, 前往分享關於網路時代的轉型機遇,   當時有位企業家在總體經濟下滑的一年, 他的企業反倒能逆勢成長, 作者問為什麼, 企業家的回答不出所料:服務好、品質好, 一切還得回歸簡單、回歸商業常識。   如果你受到抹黑、負評這類攻擊, 作者建議選擇溝通, 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吐露更多證據,   當然諮詢律師採取反制手段也很重要, 而若證據不足以在法律上行動時, 也要盡量保存證據的資訊, 讓邏輯、道理和證據都站在你那邊, 粉絲自然也會跟你站同邊。   坦然公布證據固然重要, 但越是這種時候, 就越要把重心放在產品和服務, 因為那些謠言都抵不過粉絲真實的好評聲音。   我們常常會在意那2、3個批評攻擊, 卻忘了有100個支持你的人, 所以要鼓勵你的粉絲, 請他們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用認可的聲音去覆蓋那些惡意。   讓自己漲價 你也覺得自己身邊很多「爛人」嗎? 不得不承認,這是因為我們也活在爛人圈裡,   我們不用跟他們比爛, 也不用想去改變那些人, 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漲價。   開店創業賺錢不簡單, 所以更要用心去創造價值,時間就會給你答案。

Continue reading

該止損時又無法下定決心?三個方法助你脫離沉沒成本

你曾經有過這些想法嗎?   1.很受不了另一半,但就算對方很爛,你想著:「都交往這麼多年了,還是再看看他會不會改變好了……。」   2.玩手遊抽卡,花了兩單都還沒抽到你想要的角色,你想著:「如果我不抽到有,那前面的錢都浪費了。」   3.你投資了一筆錢,但狀況不好,你想著:「我錢都丟進去了,放棄就太可惜了。」   不管是投資時間、金錢甚至感情, 我們都很難接受「付出了卻沒有任何回報」,   明知道這樣下去損失只會越來越多, 卻沒辦法就此收手止損, 這就是「沉沒成本」最可怕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要是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沼,還有救嗎?   不必擔心,本篇要說的就是: 其實有3個方法可以助你脫身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中的兩種人   在沉沒成本中,有很多不理智的決定, 是因為我們習慣根據過去的決定而決定, 人大多只在乎已經投入的成本, 卻沒評估尚未投入的金錢、時間等成本的價值。   但有時候會有另一個原因:害怕決策錯誤   由於害怕批評、面子形象盡失等後果, 所以選擇繼續拖延這場悲劇, 幻想還有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 結果就是損失更加慘重。   在《決策制定》一書中作者舉例, 美國有間銀行在審核外國企業貸款時, 發現了很多壞帳,而調查結果發現: 核准該款項的主管,他會不斷核准同類型企業的貸款。   其實他已經知道對方企業經營有問題了, 除了想著投入了資金就要看到回報, 也害怕這件事會影響到他的形象和地位,   所以他選擇維護之前的錯誤決定,抱著該企業會東山再起的期待, 結果漏洞越破越大,企業因還不出貸款倒閉,銀行也付出慘痛代價。   連這樣高職等的老江湖都會滑鐵盧,那我們該怎麼避免呢? 避免沉沒成本錯誤的三個方法 1.把每個決定都當作獨立事件 當你在評估決定時要先跳脫出來, 要思考的是對未來的影響,而非眼前的損失。   巴菲特曾說過:「當你發現自己身處坑洞中,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別再挖下去。」   舉例來說, 當有員工不斷犯下同樣的錯誤,不管再怎麼提醒都沒有改善, 那麼這時候就不要考慮過去曾投入的人事成本或教育資源, 馬上結束合作,避免未來產生更大的問題。   2.承認錯誤、重新分配 首先審視自己的決定, 要知道不管是誰、再怎麼偉大,都不可能沒犯過錯, 思慮再周全的決定,都不一定能保證結果是好的, 責任也不會完全是決策者。   另外,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沉沒成本影響, 你可以找無關的人以第三方立場來給你意見,這樣會比較客觀。   3.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 有些決策錯誤說穿了就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 所以在你店裡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很重要, 別讓員工不敢、不願意承認錯誤, 甚至對於店裡一切都不敢有建言。   身為領導者也要有不害怕改變和調整的心態, 過去的決定可能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改變, 隨著環境改變決策是理所當然的。 以上就是助你脫離沉沒成本泥沼的3個方法, 沉沒成本是一件「當局者迷」的事人會很輕易的被過去所絆住, 卻忘了我們要看的是未來, 想當個賺錢的老闆,止損是必修的課。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老是越睡越累?恢復疲憊身心三個關鍵

在店裡忙了一整天,身心都疲憊到不行, 這時候你會選擇: 回家當一顆沙發馬鈴薯? 去健身房盡情釋放一下? 或是等假日給它一次睡回來? ⠀⠀⠀ 其實,這些都不見得能讓你好好休息放鬆, 甚至還會有反效果,變成惡性循環, 結果影響你思考反應,做什麼都不順。 ⠀⠀⠀⠀ 如果你有以下疑問: 你常常覺得休息完像沒休息一樣嗎? 為什麼運動了卻沒放鬆到? 補眠有用嗎? 真正能夠消除疲勞的方法又是什麼? 本篇將一一為你解答。   補眠、運動能休息放鬆嗎?   韓國就業網站曾做過一個調查, 上班族用來消除疲勞的方法中, 有36%的人選擇「晚上睡很久」, 有25%則是「規律運動」, 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方法錯了就會變反效果。   例如像是台灣人有6成的人睡眠不足, 有些人會在周末狂補眠, 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中提到, 假日睡太晚會打亂生理時鐘, 導致你隔兩天都睡不好,反而更累。   而運動雖然是很棒的健康、紓壓選擇, 但也要注意幾個地方, 在《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一書中提到, 運動不能跟休息放鬆劃上等號, 想想如果你去打報隊打籃球, 你摸到毛對方就喊打手,又被出拐子、噴垃圾話, 這樣球打一打就準備鬼轉拳擊,根本不用談什麼紓壓放鬆了。   還有一種狀況是, 假如你的狀態不好,一直打鐵、掉球, 很多人這時會不甘心,想打到好為止, 這樣運動就像加班,身心只會變得更疲憊。   既然睡覺跟運動還要注意東注意西的, 那躺在沙發上總不用管那麼多了吧? 其實,當沙發馬鈴薯也不一定能休息到。     發呆放空能休息放鬆嗎?   在《用心休息》一書中指出, 當人在休息的時候,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 而是會啟動「預設網路模式」。 這個模式是一種特殊的神經迴路, 當你在發呆、做白日夢時會變得活躍,   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創造力。 但如果你以為這是什麼省電模式那就錯囉, 「預設網路模式」也會消耗能量, 大概佔全腦的60%~80%, 相比你專注做某件事也只少了5%的大腦耗能,   簡單來說,即便是發呆放空, 也只比專心工作省力一點點而已。   說到這,連耍廢都沒辦法休息到, 那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休息?       真正讓你放鬆休息的3個建議   睡覺、運動一定有休息放鬆效果, 但前提是運動完你的心情是舒爽的, (打球鬼轉拳擊,扁完人後心情舒爽不算) 而睡覺的時長、作息要固定,睡太多、作息亂反而越睡越累。   除此之外,在《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 一書中也給了建議:感動紓壓。   有什麼事物會讓你感動? 像是小說、電視電影、遊戲等等都可以, 當人在感動時,大腦的運作會慢下來,達到休息效果。   你可以試試: 1.跟朋友講幹話 別以為講幹話只是浪費時間, 幹話講著講著就笑了, 這段與人交流的歡樂時光肯定能治癒你。   2.帶個好吃好喝的給家人朋友 想想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時, 想要分享的心情是不是有點快樂? 其實只要付出一點點,就會令人有幸福感, 帶點東西給朋友,還能順便講講幹話,一舉兩得。   3.做點平常不會做的事 當事情一成不變就容易感到枯燥疲乏, 這時加入一點變化,就有不錯的效果, 像是上下班走不一樣的路線,或是用一點感動療癒自己, 例如深夜去電影院、找個夜景好的地方坐坐。     不要懶得放鬆休息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有的人回去就躺沙發看電視, 說太累了所以假日要補眠睡個夠, 但隔天精神也沒好到哪,   而有的人常常跑東跑西、行程滿檔, 像是展覽、爬山、唱歌等各種活動, 以為他會累慘,結果隔天精神飽滿。   因為休息講求的是「質」而非「量」, 越懶反而越難放鬆到。   所以當你身心俱疲的時候, 除了適當的睡覺、運動, 也可以試試會讓你感動療癒的方式, 順帶一提,如果是筆者的話, 就會想去能擼貓或狗的咖啡廳!

Continue reading

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小心效率陷阱反而害了你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明明每天都忙得要命,卻感覺沒什麼效率,   你甚至責備自己,加倍努力也沒什麼用, 工作依舊不斷冒出來沒有停歇的一天,   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 有休息卻像沒休息,心理身體的壓力沒消停過。   這都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誤會了「時間管理」。   本篇要提醒你的是: 6種大多數人常誤入的時間陷阱, 還有正確的時間使用觀念, 讓你真正提升效率。   一味追求效率反而變成勞碌命   你有想過這件事嗎? 假如自己夠自律,把每一天每一段時間都規劃到淋漓盡致, 那是不是就能讓生產力狂飆了?   專門寫<衛報>生產力專欄的 奧利佛˙柏克曼曾是個生產力狂, 他用番茄鐘工作法規劃時間, 柏克曼認為只要用正確的時間管理法, 再搭配好習慣、自律,就能提高生產力、解決所有工作。 這聽起來很理想、沒什麼毛病對吧?   結果他失敗了。   《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作者,也就是奧利佛.柏克曼提到 就算他再努力也無法維持效率和自律, 那些讓你把24小時效率最大化的方法, 除了效果不彰外,讓他的壓力更大、更不快樂。   也不是說那些方法完全沒用, 但你越是試著去管理時間、想把一切都掌控住、 用力擺脫人生難免會遇到的不如意, 你就越是感到壓力山大、空虛和沮喪, 反過來說,如果你越能直面人生的侷限, 用「配合」而非「反抗」的話, 你的生產力就越好且有成就感。   柏克曼提到,雖然焦慮不會有消失不見的一天, 也不可能100%面對人生的侷限, 但比起各式各樣的時間管理技巧, 還不如直面事實一半有效。 什麼是接受人生有限   要「接受人生有限」實際上來說, 就是當你在安排每一天行程時, 心裡要明白一件事: 「你不可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   至少要在無法做到時,不再責怪自己, 如果你有選擇困難, 那就更要清楚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先不要管, 小孩子才選擇,但大人也不能總是全都要, 更不要騙自己只要夠努力、管理方法正確, 就不用決定真正該做的事是哪件。   這裡說的選擇,指的是你真正決定好了, 而不是跟那一堆事情保持開放式關係, 有所選擇也代表著有所犧牲, 但正因為會錯過,選擇才有其意義。   柏克曼提到, 有意義的生產力不會是匆忙完事, 而是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   效率陷阱   講求效率這件事有個很大的陷阱, 就是「你越是把事情都塞進去,就越是會浪費時間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在《母親有了更多工作》一書中就提到, 當家庭主婦開始用洗衣機、吸塵器等便利裝置後, 結果卻沒有省下任何時間, 因為社會對整潔的標準隨之提升, 抵銷掉了機器帶來的便利。   電子郵件這項發明也一樣, 在《沒有Email的世界》一書中提到, 數據顯示用戶平均每6分鐘就會檢查訊息或郵件, 這樣的頻率會造成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 甚至會感到疲憊,結果效率反而下降,   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完全避免效率陷阱很難, 但你可以選擇改變心態, 畢竟我們會講求效率就是因為有些美好想像, 像是「只要我完美做好時間管理,那我每天都能過得神清氣爽有餘裕。」   這樣只會造成你在現實、努力、期待和結果中不停感受到落差, 很多人因此感到自責、壓力大,   相比之下, 坦然接受自己並不能總是使命必達, 專注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 你的時間管理才真正有正面效果。  6個時間陷阱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 除了效率陷阱,你還要小心「時間陷阱」, 《從容心態》一書中列了6種常見的時間陷阱:   1.分心陷阱 臉書通知、Email、電話…...等等會讓你不斷分心, 在來回切換中損耗了很多時間。   2.過勞陷阱 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賺錢,完全犧牲了生活。   3.貪便宜陷阱 為了買便宜10元東西,卻多跑了3公里的路, 賺一點便宜卻花了很多時間。   4.成就陷阱 把工作跟自我價值劃上等號。   5.放空陷阱 休息時間都在使用社群,沒有真正放鬆到。   6.預支陷阱 以為時間夠多,結果接了負荷不來的工作。   講到這裡,一下不能太追求效率, 一下有效率陷阱、一下又有時間陷阱, 除了接受人生的侷限、直面事實外, 接下來我們來說實務上建議的做法。   80/20法則   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一書中作者表示, 每件事都有投資報酬率的差別, 而書中提到了「80/20法則」, 意思是少數的20%任務能造就80%的成就。 實際做法是先列出要做的事, 再思考哪3件事最優先、最能獲得成就,   當然並非只完成這3件事就好, 除了「一天」,也要列出「一周」要做的3件事,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3個小目標、一周3個大目標, 另外,不用為了超前進度刻意多做, 這樣只會陷入過勞沒有休息的惡性循環。   話又說回來, 之所有這麼多人在追求效率上痛苦、失敗, 就是因為我們太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其實我們都不該去「管理」時間, 而是要「配合」有限的時間,   選擇最需要、最優先的事情, 接受了人生有限,才能真正善用效率。

Continue reading

常害怕失敗、懷疑自己?成長型心態翻轉你的焦慮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困難和挑戰就一蹶不振, 會害怕失敗、懷疑自己、走不出陰影, 但有些人卻有辦法學習成長、漸入佳境? 你可能聽過很多像是「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實際經歷後才發現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好」 感到焦慮、碰上挫折不是聽聽冠冕堂皇的話就能解決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從「培養積極心態」開始, 這是為了讓你在每次面對挑戰時都能成長,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太過玻璃心, 那給他十年歷練也是毫無長進。 國外有一檔真人秀,是老闆會去自己的店臥底演菜鳥, 有的員工處事待人相當出色,結果獲得相當可觀的獎賞, 而有的員工擺爛倚老賣老,結果當然是懲處,甚至開除。 也就是說,要不斷累積經驗和能力,才能把握每次未知的機會, 假如沒有經驗和能力,你可能連錯過了機會都渾然不覺。 本篇要教的,就是如何養成積極心態,丟掉停滯不前的玻璃心, 讓你不斷的變強,把握每次成功的機會。 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 在《改造焦慮大腦》一書中作者解釋,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生來就有能力把發生的好壞事當成學習成長、拓展視野的機會, 所以別擔心,狗可能真的改不了吃屎,但人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學家兼教育者「卡蘿˙德威克」發現, 當一個年輕人相信才智是固定的,那他就會很容易放棄, 這樣的人常認為自己的錯誤或失敗,都是在「秀上限」, 心理學稱之為「固定型心態」。 順帶一提,過去曾紅過的「我就爛」哏圖原意是諷刺, 但有些人真的用它合理化自己的擺爛, 這也是固定型心態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相信才智是可以透過學習成長的人, 他們會把錯誤視為「資訊」,並引導自己下次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德威克的研究也證明了,像這樣的成長型心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成長型心態養成四步驟 要養成成長心態有四個關鍵步驟: 1.學著傾聽固定心態的聲音 它會告訴你,你在任何情況下實現的成果都是有限的。 2.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 你要相信自己成果有限, 還是相信成長心態的聲音告訴你, 其實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壓力反應。 3.用成長導向的聲音反駁自我限制 這是一種練習,當你有一些負面念頭像是: 「完了慘了沒救了」、「我受不了了」或「反正我就是爛」, 這時要試著告訴自己: 「這件事給我壓力很大,但我挺得過去」、 「完成這個肯定很爽,然後再想下一步怎麼走」 4.採取行動 最重要的是言行合一, 當你發現錯誤、阻礙時,你會如何行動。 這四個步驟看似沒什麼特別的, 但最大的重點就是「有意識的去注意、思考和決定」, 而不是讓焦慮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任憑它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你以為焦慮是個問題, 但實際上它是改變的催化劑, 你用成長心態把它重塑成學習的機會。 別比好的要比爛的 你一定聽過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或是「好的不比比爛的」這些話, 但其實「比爛的」可是很有用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負面比較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和非常不好的事物比較時, 可以讓另一個事物更有吸引力, 作者曾在大學發表科學報告前非常緊張, 即便全心投入、練習無數了, 但依然手心流汗、心跳加速, 腦中不斷浮現上台摔倒、忘詞等出糗畫面, 結果當他一看到前面上台的學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現場瀰漫著希望趕緊結束的氛圍, 這時作者才瞭解到他準備的比自己想的還要周全, 而上台報告的標準遠比預期還要低, 結果作者的報告獲得很多正面意見回應, 說是當天最精彩也不為過, 那次經驗為作者建立了新的心態:我的演說能力很不錯。 與其去看去想像最好的一面, 然後在那擔心自己辦不到, 不如看看糟糕的樣子, 我們才會體悟到,其實狀況沒那麼糟。 總結 要記得,成長型心態並不是天選之人的能力, 而是長時間練習下練就的才能, 這是一種習慣,練習越多越強、越能變成自然反應。 作為老闆,發現上次活動成效差, 有的人罵大環境差、嘆自己太衰, 有的人研究發現活動表現方式不夠直觀, 作為老闆,聽到客人反應抱怨, 有的人罵外行不懂、奧客一堆, 有的人蒐集其他意見發現造成誤會的原因。 對自己的瞭解是一種能力, 而焦慮是一種動力,讓你知道該做哪些事, 只要不斷花一點時間練習, 看看焦慮想讓你知道的事, 同時你也是給自己成功、賺錢的機會。

Continue reading

情緒太多搞砸事情?兩招讓你不被牽著鼻子走

你還記得當你遇到大型挑戰時的感覺嗎? 是焦慮不安?還是興奮期待? 或是你曾因傷心或憤怒,做了令你後悔不已的事情? 抑或是曾沮喪焦慮,遲遲回不過神,因此失去機會,甚至整個飯碗? 你有發現嗎? 這一切都跟「情緒」息息相關, 情緒可以輕易的把事情搞砸, 也可以幫你一把,讓你積極鼓舞, 假如你在外面碰到獅子, 因為緊張,你不小心罵了聲「幹!」, 當獅子聽到往你這走來要問你要幹什麼時, 因為恐懼,你跑得比100公尺賽跑還快, 情緒會不時影響人的各種成敗關鍵, 但問題是情緒就是這樣上來了,根本無法控制啊? 情緒確實無法隨心所欲, 但我們可以將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利用它, 本篇要說的, 不單是如何控制情緒,不讓它影響你的專業, 還要反過來善用它,讓你做事更順利。 情緒適應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 elementor - v3.16.0 - 09-10-2023 */.elementor-widget-image{text-align:center}.elementor-widget-image a{display:inline-block}.elementor-widget-image a img{width:48px}.elementor-widget-image img{vertical-align:middle;display:inline-block} 在《心適力》一書中提到, 只要你能夠認識、察覺和判別各種情緒價值, 你的「情緒適應力」就會提升, 那提升這個有什麼用嗎? 你會發現有的人生氣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深呼吸、暫時離開, 讓情緒盡快緩和下來, 把理性和專業再叫回來, 而有的人也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問候父母、打他一拳、踹他一腳, 像這樣遷怒、意氣用事的後果, 往往是結下樑子、兩敗俱傷,甚至背上刑責, 那麼「情緒適應力」該怎麼提升呢? 四步驟提升情緒適應力 在《冰山對話》一書中提到, 有四個步驟能讓你與情緒好好共處, 分別是看見、承認、允許和擁抱, 1.看見:你查覺到情緒發生,身心出現變化。 2.+3.承認和允許:這兩個是連續技,接受那些情緒,不要批判或責備。 4.擁抱:接納它,不要打壓或驅趕,假如是憤怒,就思考這樣的情緒會帶來怎樣好或壞的影響。 你可能會想「憤怒還有好的影響?」 《心適力》中曾提到,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其實都對我們有幫助, 正面情緒可以幫助保持正能量, 而負面情緒則可以協助凝聚注意力。 情緒調解會,啟動! 升等的路上難免會卡關, 當你遇到難以消化的情緒, 就要召開情緒調解會, 用四個步驟跟情緒達成和解。 假如今天碰到的狀況是「推出新活動卻乏人問津」 設法改善處境: 想想有什麼細節可以做更好, 像是活動辦法可以寫得簡單易懂一點。 轉移焦點: 可以跟朋友、同行聊聊或分享趣事,別讓自己沉浸在失敗裡。 改變對當下處境的看法: 跟同行、前輩討論後發現,活動失敗根本是家常便飯,重點是進步。 調整: 瞭解並同理客人不買帳的原因,為下次做改善。 有些人會一蹶不振是因為把成功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做好最壞的打算」也是對策之一, 畢竟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根本就是我 掌控情緒才能掌握人生 雖然我們總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但那些情緒都有意義所在, 不要去否定或責怪自己, 像是生氣並非就表示你愛計較、小心眼, 而是我們在乎的事情不一樣,要去瞭解並接受它, 再去思考這樣的情緒是不是為你帶來不好的影響了。 平常多練等,碰到瓶頸就開情緒調解會, 這兩招將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石。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