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為什麼反變火上澆油?關鍵1點讓危機變轉機

你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 有人惹你生氣,對方來道歉,結果聽完你更氣了, 或是反過來,明明你道歉了,卻又被說沒誠意, 為什麼道個歉還能搞這麼多事出來?   我們常常看到公眾人物或知名品牌出事後, 發了篇道歉文,結果再次炎上, 最常看到的批評就是「根本沒有道歉誠意」。 誠摯的道歉有那麼難嗎?   其實還真的不簡單, 有些人要尊嚴面子、有些人想裝沒事, 有時想要找藉口、有時會怕羞恥。   所以本篇我們要說的有: 道歉最容易犯的3種錯 為什麼那些道歉讓人不爽? 無法好好道歉的原因是什麼?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   3種常見的錯誤道歉 你一定有遇過或看過這個狀況: A跟B開了個有點過頭的玩笑, B不太開心,這時A會怎麼道歉?   有3種很常見的說法: 一、「好啦我道歉就是了,不要生氣了。」   二、「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   三、「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那麼在意。」   還有1種你很少見的說法: 「我知道我說的話傷到你了,真的對不起。」   假如這是一個選擇題, 我想幾乎沒有人會選前3個回答, 大家都知道哪種說法比較好, 但問題是為什麼話一說出口又不一樣了?   為什麼這些道歉讓人不爽?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說出「對不起」是挺尷尬的事, 為了不要讓自己那麼尷尬,導致讓整個「道歉」變形, 就像前面說到的那3個回答一樣。   在《好好說話,擁抱高情商》中作者解釋這三種錯誤回答。   第一種錯誤: 「好啦我道歉就是了,不要生氣啦~」 這句話給人的感受是「被要求了才勉為其難道歉」, 語尾的「啦~」想讓道歉聽起來比較輕鬆,   但這是在暗示著:「問題不在自己」、「你太認真了」和「小題大作」, 甚至是「我道歉是因為你肚量小,不是我有問題」。   第二種錯誤: 「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 這句話的主要問題在於, 道歉是因為對方覺得「不舒服」,而非「說錯話」, 而「可以」也意味著「我沒有非得要道歉喔」。   第三種錯誤: 「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那麼在意。」 這句話可以說是最令人反感的, 這個說詞會讓人感覺沒在道歉, 而是在為自己開脫、辯解和找藉口。   看完這三種道歉錯誤,聽的時候會覺得這些說法令人生氣, 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犯這些錯,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尷尬」, 由於被「羞恥感」壓得喘不過氣, 才會想找機會替自己緩和氣氛,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算是「真摯的道歉」?   羞恥感才是道歉關鍵 美國的溝通專家John Kador指出, 道歉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話怎麼說或是內心怎麼想, 而是你能不能展示充分「羞恥感」, 越是顯得尷尬,越是能得到越多諒解, 道歉最大的訣竅,就是「不要怕尷尬」。   「負荊請罪」就是最經典的道歉故事, 廉頗身為堂堂大將軍,在大庭廣眾之下裸身背著荊條, 一路走到藺相如家後,跪著請求責罰, 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在狠狠羞辱自己, 卻也充分展示了羞恥與愧疚,付出了代價才能換取原諒。   話說回來,理想的道歉要明確、集中, 不要有什麼語尾、前提、但是等無謂的加料, 當你說出:「我知道我說的話傷到你了,真的對不起。」 就到這裡打住,不要再說話。   雖然這樣氛圍有點尷尬, 但別擔心,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對方看到你丟臉也要道歉,場面也挺僵的, 大多時候對方氣很快就消了, 甚至還會幫你打圓場說:「好啦沒事沒事。」   若是你有理由想說,但感覺說了像在找藉口, 建議等對方氣消得差不多了再去解釋, 這樣會比較自然、不像在找藉口。   最後一點提醒,道歉要簡潔明瞭, 但說的時候不要太流利、大方, 這樣感覺像是排練過的, 沒有羞恥感,道歉就難以真誠, 愧疚的表情和語氣,比精彩的內容重要多了。   危機就是轉機   關於道歉這件事, 看似以羞恥感為代價獲得了諒解, 實際上獲得的不只有這樣,   因為太多人會不小心犯那3種道歉錯誤, 一個誠摯的道歉顯得難能可貴, 反而能博得好感、顯得你值得信任,   這也是為什麼當有公眾人物或品牌道了一個好歉後, 會發現留言有很多稱讚,甚至會說「要用新台幣下架」, 所以對老闆來說,偶爾犯了錯,道歉反而是一個機會。

Continue reading

老是聽到狗吠就回頭?決定你高度格局的關鍵思維

你曾聽過別人跟你大談「高度」和「格局」嗎? 這是一種在創業路上很常見的雞湯, 像是什麼「眼光放遠一點」、「獅子不會因為聽到狗吠而回頭」,   但這些雞湯喝一喝好像也辦法改變什麼, 狗屁倒灶的事依舊層出不窮, 那些莫名其妙的一星評價、抹黑文還是令人暴躁, 這是因為,沒有人說出最核心的觀念思維。   我們在開始之前先想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跟很多同行競爭, 接下來你準備拚一波, 你想要增長10%還是10倍?   很多人會說: 「10%就很好了吧?10倍太不切實際。」   但其實在創業中,10倍沒有比10%難, 重點就在於「思維」的轉換, 而這正是格局的差別所在。   本篇接著要告訴你的有: 為什麼10倍會比10%容易? 所謂的思維又是什麼? 格局大小會有什麼差異嗎?   只強一點沒有用 跟同行競爭難免會碰到一些「奧步」, 像是開頭提到的差評、抹黑等等……。   伊隆·馬斯克也曾說過: 「當你剛開始創業時,可能一切都很美好充滿希望,但接下來就會遇到各種問題,幸福指數不斷下降,然後你會經歷整個世界的傷害。」   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提到, 當你進入任何一個現有的市場, 面對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 你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比他們強很多,而不能只有一點點優勢。   只比別人強一點, 他們一樣會忌妒、不服,甚至會攻擊詆毀你, 但當你足夠強大時,他們就只剩下仰望敬畏, 這是格局上的差別,但這差別又來自於哪裡呢?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你總是會選擇值得你信賴的產品,除非有很大的差異性, 所以在構思上要創新, 而並非創造更好的同一性, 想想ipod是如何取代隨身聽, 以及iphone是如何取代黑莓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10%成長, 而是創造10倍增長, 對很多人來說,這聽起來像什麼直銷激勵, 而且增長1倍就要痛哭流涕了,還10倍?   這是因為當你想增長10%時, 你還是走在原有的道路、用同樣的邏輯, 如果你想要的是10倍, 那肯定就不會在原有的道路上, 而會是你絞盡腦汁、不斷嘗試後, 得到與原路截然不同的成果。   因此創業這件事, 比起努力,選擇更重要, 比起執行,思辨更重要, 只比別人強一點沒什麼用, 強很多才會顯現真正的差別。   被差評抹黑該怎麼辦 《底層邏輯》一書作者提到, 他曾受光明乳業的前董事長邀請, 前往分享關於網路時代的轉型機遇,   當時有位企業家在總體經濟下滑的一年, 他的企業反倒能逆勢成長, 作者問為什麼, 企業家的回答不出所料:服務好、品質好, 一切還得回歸簡單、回歸商業常識。   如果你受到抹黑、負評這類攻擊, 作者建議選擇溝通, 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吐露更多證據,   當然諮詢律師採取反制手段也很重要, 而若證據不足以在法律上行動時, 也要盡量保存證據的資訊, 讓邏輯、道理和證據都站在你那邊, 粉絲自然也會跟你站同邊。   坦然公布證據固然重要, 但越是這種時候, 就越要把重心放在產品和服務, 因為那些謠言都抵不過粉絲真實的好評聲音。   我們常常會在意那2、3個批評攻擊, 卻忘了有100個支持你的人, 所以要鼓勵你的粉絲, 請他們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用認可的聲音去覆蓋那些惡意。   讓自己漲價 你也覺得自己身邊很多「爛人」嗎? 不得不承認,這是因為我們也活在爛人圈裡,   我們不用跟他們比爛, 也不用想去改變那些人, 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漲價。   開店創業賺錢不簡單, 所以更要用心去創造價值,時間就會給你答案。

Continue reading

該止損時又無法下定決心?三個方法助你脫離沉沒成本

你曾經有過這些想法嗎?   1.很受不了另一半,但就算對方很爛,你想著:「都交往這麼多年了,還是再看看他會不會改變好了……。」   2.玩手遊抽卡,花了兩單都還沒抽到你想要的角色,你想著:「如果我不抽到有,那前面的錢都浪費了。」   3.你投資了一筆錢,但狀況不好,你想著:「我錢都丟進去了,放棄就太可惜了。」   不管是投資時間、金錢甚至感情, 我們都很難接受「付出了卻沒有任何回報」,   明知道這樣下去損失只會越來越多, 卻沒辦法就此收手止損, 這就是「沉沒成本」最可怕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要是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沼,還有救嗎?   不必擔心,本篇要說的就是: 其實有3個方法可以助你脫身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中的兩種人   在沉沒成本中,有很多不理智的決定, 是因為我們習慣根據過去的決定而決定, 人大多只在乎已經投入的成本, 卻沒評估尚未投入的金錢、時間等成本的價值。   但有時候會有另一個原因:害怕決策錯誤   由於害怕批評、面子形象盡失等後果, 所以選擇繼續拖延這場悲劇, 幻想還有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 結果就是損失更加慘重。   在《決策制定》一書中作者舉例, 美國有間銀行在審核外國企業貸款時, 發現了很多壞帳,而調查結果發現: 核准該款項的主管,他會不斷核准同類型企業的貸款。   其實他已經知道對方企業經營有問題了, 除了想著投入了資金就要看到回報, 也害怕這件事會影響到他的形象和地位,   所以他選擇維護之前的錯誤決定,抱著該企業會東山再起的期待, 結果漏洞越破越大,企業因還不出貸款倒閉,銀行也付出慘痛代價。   連這樣高職等的老江湖都會滑鐵盧,那我們該怎麼避免呢? 避免沉沒成本錯誤的三個方法 1.把每個決定都當作獨立事件 當你在評估決定時要先跳脫出來, 要思考的是對未來的影響,而非眼前的損失。   巴菲特曾說過:「當你發現自己身處坑洞中,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別再挖下去。」   舉例來說, 當有員工不斷犯下同樣的錯誤,不管再怎麼提醒都沒有改善, 那麼這時候就不要考慮過去曾投入的人事成本或教育資源, 馬上結束合作,避免未來產生更大的問題。   2.承認錯誤、重新分配 首先審視自己的決定, 要知道不管是誰、再怎麼偉大,都不可能沒犯過錯, 思慮再周全的決定,都不一定能保證結果是好的, 責任也不會完全是決策者。   另外,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沉沒成本影響, 你可以找無關的人以第三方立場來給你意見,這樣會比較客觀。   3.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 有些決策錯誤說穿了就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 所以在你店裡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很重要, 別讓員工不敢、不願意承認錯誤, 甚至對於店裡一切都不敢有建言。   身為領導者也要有不害怕改變和調整的心態, 過去的決定可能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改變, 隨著環境改變決策是理所當然的。 以上就是助你脫離沉沒成本泥沼的3個方法, 沉沒成本是一件「當局者迷」的事人會很輕易的被過去所絆住, 卻忘了我們要看的是未來, 想當個賺錢的老闆,止損是必修的課。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老是越睡越累?恢復疲憊身心三個關鍵

在店裡忙了一整天,身心都疲憊到不行, 這時候你會選擇: 回家當一顆沙發馬鈴薯? 去健身房盡情釋放一下? 或是等假日給它一次睡回來? ⠀⠀⠀ 其實,這些都不見得能讓你好好休息放鬆, 甚至還會有反效果,變成惡性循環, 結果影響你思考反應,做什麼都不順。 ⠀⠀⠀⠀ 如果你有以下疑問: 你常常覺得休息完像沒休息一樣嗎? 為什麼運動了卻沒放鬆到? 補眠有用嗎? 真正能夠消除疲勞的方法又是什麼? 本篇將一一為你解答。   補眠、運動能休息放鬆嗎?   韓國就業網站曾做過一個調查, 上班族用來消除疲勞的方法中, 有36%的人選擇「晚上睡很久」, 有25%則是「規律運動」, 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方法錯了就會變反效果。   例如像是台灣人有6成的人睡眠不足, 有些人會在周末狂補眠, 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中提到, 假日睡太晚會打亂生理時鐘, 導致你隔兩天都睡不好,反而更累。   而運動雖然是很棒的健康、紓壓選擇, 但也要注意幾個地方, 在《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一書中提到, 運動不能跟休息放鬆劃上等號, 想想如果你去打報隊打籃球, 你摸到毛對方就喊打手,又被出拐子、噴垃圾話, 這樣球打一打就準備鬼轉拳擊,根本不用談什麼紓壓放鬆了。   還有一種狀況是, 假如你的狀態不好,一直打鐵、掉球, 很多人這時會不甘心,想打到好為止, 這樣運動就像加班,身心只會變得更疲憊。   既然睡覺跟運動還要注意東注意西的, 那躺在沙發上總不用管那麼多了吧? 其實,當沙發馬鈴薯也不一定能休息到。     發呆放空能休息放鬆嗎?   在《用心休息》一書中指出, 當人在休息的時候,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 而是會啟動「預設網路模式」。 這個模式是一種特殊的神經迴路, 當你在發呆、做白日夢時會變得活躍,   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創造力。 但如果你以為這是什麼省電模式那就錯囉, 「預設網路模式」也會消耗能量, 大概佔全腦的60%~80%, 相比你專注做某件事也只少了5%的大腦耗能,   簡單來說,即便是發呆放空, 也只比專心工作省力一點點而已。   說到這,連耍廢都沒辦法休息到, 那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休息?       真正讓你放鬆休息的3個建議   睡覺、運動一定有休息放鬆效果, 但前提是運動完你的心情是舒爽的, (打球鬼轉拳擊,扁完人後心情舒爽不算) 而睡覺的時長、作息要固定,睡太多、作息亂反而越睡越累。   除此之外,在《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 一書中也給了建議:感動紓壓。   有什麼事物會讓你感動? 像是小說、電視電影、遊戲等等都可以, 當人在感動時,大腦的運作會慢下來,達到休息效果。   你可以試試: 1.跟朋友講幹話 別以為講幹話只是浪費時間, 幹話講著講著就笑了, 這段與人交流的歡樂時光肯定能治癒你。   2.帶個好吃好喝的給家人朋友 想想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時, 想要分享的心情是不是有點快樂? 其實只要付出一點點,就會令人有幸福感, 帶點東西給朋友,還能順便講講幹話,一舉兩得。   3.做點平常不會做的事 當事情一成不變就容易感到枯燥疲乏, 這時加入一點變化,就有不錯的效果, 像是上下班走不一樣的路線,或是用一點感動療癒自己, 例如深夜去電影院、找個夜景好的地方坐坐。     不要懶得放鬆休息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有的人回去就躺沙發看電視, 說太累了所以假日要補眠睡個夠, 但隔天精神也沒好到哪,   而有的人常常跑東跑西、行程滿檔, 像是展覽、爬山、唱歌等各種活動, 以為他會累慘,結果隔天精神飽滿。   因為休息講求的是「質」而非「量」, 越懶反而越難放鬆到。   所以當你身心俱疲的時候, 除了適當的睡覺、運動, 也可以試試會讓你感動療癒的方式, 順帶一提,如果是筆者的話, 就會想去能擼貓或狗的咖啡廳!

Continue reading

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小心效率陷阱反而害了你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明明每天都忙得要命,卻感覺沒什麼效率,   你甚至責備自己,加倍努力也沒什麼用, 工作依舊不斷冒出來沒有停歇的一天,   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 有休息卻像沒休息,心理身體的壓力沒消停過。   這都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誤會了「時間管理」。   本篇要提醒你的是: 6種大多數人常誤入的時間陷阱, 還有正確的時間使用觀念, 讓你真正提升效率。   一味追求效率反而變成勞碌命   你有想過這件事嗎? 假如自己夠自律,把每一天每一段時間都規劃到淋漓盡致, 那是不是就能讓生產力狂飆了?   專門寫<衛報>生產力專欄的 奧利佛˙柏克曼曾是個生產力狂, 他用番茄鐘工作法規劃時間, 柏克曼認為只要用正確的時間管理法, 再搭配好習慣、自律,就能提高生產力、解決所有工作。 這聽起來很理想、沒什麼毛病對吧?   結果他失敗了。   《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作者,也就是奧利佛.柏克曼提到 就算他再努力也無法維持效率和自律, 那些讓你把24小時效率最大化的方法, 除了效果不彰外,讓他的壓力更大、更不快樂。   也不是說那些方法完全沒用, 但你越是試著去管理時間、想把一切都掌控住、 用力擺脫人生難免會遇到的不如意, 你就越是感到壓力山大、空虛和沮喪, 反過來說,如果你越能直面人生的侷限, 用「配合」而非「反抗」的話, 你的生產力就越好且有成就感。   柏克曼提到,雖然焦慮不會有消失不見的一天, 也不可能100%面對人生的侷限, 但比起各式各樣的時間管理技巧, 還不如直面事實一半有效。 什麼是接受人生有限   要「接受人生有限」實際上來說, 就是當你在安排每一天行程時, 心裡要明白一件事: 「你不可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   至少要在無法做到時,不再責怪自己, 如果你有選擇困難, 那就更要清楚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先不要管, 小孩子才選擇,但大人也不能總是全都要, 更不要騙自己只要夠努力、管理方法正確, 就不用決定真正該做的事是哪件。   這裡說的選擇,指的是你真正決定好了, 而不是跟那一堆事情保持開放式關係, 有所選擇也代表著有所犧牲, 但正因為會錯過,選擇才有其意義。   柏克曼提到, 有意義的生產力不會是匆忙完事, 而是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   效率陷阱   講求效率這件事有個很大的陷阱, 就是「你越是把事情都塞進去,就越是會浪費時間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在《母親有了更多工作》一書中就提到, 當家庭主婦開始用洗衣機、吸塵器等便利裝置後, 結果卻沒有省下任何時間, 因為社會對整潔的標準隨之提升, 抵銷掉了機器帶來的便利。   電子郵件這項發明也一樣, 在《沒有Email的世界》一書中提到, 數據顯示用戶平均每6分鐘就會檢查訊息或郵件, 這樣的頻率會造成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 甚至會感到疲憊,結果效率反而下降,   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完全避免效率陷阱很難, 但你可以選擇改變心態, 畢竟我們會講求效率就是因為有些美好想像, 像是「只要我完美做好時間管理,那我每天都能過得神清氣爽有餘裕。」   這樣只會造成你在現實、努力、期待和結果中不停感受到落差, 很多人因此感到自責、壓力大,   相比之下, 坦然接受自己並不能總是使命必達, 專注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 你的時間管理才真正有正面效果。  6個時間陷阱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 除了效率陷阱,你還要小心「時間陷阱」, 《從容心態》一書中列了6種常見的時間陷阱:   1.分心陷阱 臉書通知、Email、電話…...等等會讓你不斷分心, 在來回切換中損耗了很多時間。   2.過勞陷阱 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賺錢,完全犧牲了生活。   3.貪便宜陷阱 為了買便宜10元東西,卻多跑了3公里的路, 賺一點便宜卻花了很多時間。   4.成就陷阱 把工作跟自我價值劃上等號。   5.放空陷阱 休息時間都在使用社群,沒有真正放鬆到。   6.預支陷阱 以為時間夠多,結果接了負荷不來的工作。   講到這裡,一下不能太追求效率, 一下有效率陷阱、一下又有時間陷阱, 除了接受人生的侷限、直面事實外, 接下來我們來說實務上建議的做法。   80/20法則   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一書中作者表示, 每件事都有投資報酬率的差別, 而書中提到了「80/20法則」, 意思是少數的20%任務能造就80%的成就。 實際做法是先列出要做的事, 再思考哪3件事最優先、最能獲得成就,   當然並非只完成這3件事就好, 除了「一天」,也要列出「一周」要做的3件事,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3個小目標、一周3個大目標, 另外,不用為了超前進度刻意多做, 這樣只會陷入過勞沒有休息的惡性循環。   話又說回來, 之所有這麼多人在追求效率上痛苦、失敗, 就是因為我們太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其實我們都不該去「管理」時間, 而是要「配合」有限的時間,   選擇最需要、最優先的事情, 接受了人生有限,才能真正善用效率。

Continue reading

常害怕失敗、懷疑自己?成長型心態翻轉你的焦慮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困難和挑戰就一蹶不振, 會害怕失敗、懷疑自己、走不出陰影, 但有些人卻有辦法學習成長、漸入佳境? 你可能聽過很多像是「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實際經歷後才發現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好」 感到焦慮、碰上挫折不是聽聽冠冕堂皇的話就能解決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從「培養積極心態」開始, 這是為了讓你在每次面對挑戰時都能成長,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太過玻璃心, 那給他十年歷練也是毫無長進。 國外有一檔真人秀,是老闆會去自己的店臥底演菜鳥, 有的員工處事待人相當出色,結果獲得相當可觀的獎賞, 而有的員工擺爛倚老賣老,結果當然是懲處,甚至開除。 也就是說,要不斷累積經驗和能力,才能把握每次未知的機會, 假如沒有經驗和能力,你可能連錯過了機會都渾然不覺。 本篇要教的,就是如何養成積極心態,丟掉停滯不前的玻璃心, 讓你不斷的變強,把握每次成功的機會。 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 在《改造焦慮大腦》一書中作者解釋,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生來就有能力把發生的好壞事當成學習成長、拓展視野的機會, 所以別擔心,狗可能真的改不了吃屎,但人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學家兼教育者「卡蘿˙德威克」發現, 當一個年輕人相信才智是固定的,那他就會很容易放棄, 這樣的人常認為自己的錯誤或失敗,都是在「秀上限」, 心理學稱之為「固定型心態」。 順帶一提,過去曾紅過的「我就爛」哏圖原意是諷刺, 但有些人真的用它合理化自己的擺爛, 這也是固定型心態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相信才智是可以透過學習成長的人, 他們會把錯誤視為「資訊」,並引導自己下次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德威克的研究也證明了,像這樣的成長型心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成長型心態養成四步驟 要養成成長心態有四個關鍵步驟: 1.學著傾聽固定心態的聲音 它會告訴你,你在任何情況下實現的成果都是有限的。 2.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 你要相信自己成果有限, 還是相信成長心態的聲音告訴你, 其實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壓力反應。 3.用成長導向的聲音反駁自我限制 這是一種練習,當你有一些負面念頭像是: 「完了慘了沒救了」、「我受不了了」或「反正我就是爛」, 這時要試著告訴自己: 「這件事給我壓力很大,但我挺得過去」、 「完成這個肯定很爽,然後再想下一步怎麼走」 4.採取行動 最重要的是言行合一, 當你發現錯誤、阻礙時,你會如何行動。 這四個步驟看似沒什麼特別的, 但最大的重點就是「有意識的去注意、思考和決定」, 而不是讓焦慮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任憑它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你以為焦慮是個問題, 但實際上它是改變的催化劑, 你用成長心態把它重塑成學習的機會。 別比好的要比爛的 你一定聽過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或是「好的不比比爛的」這些話, 但其實「比爛的」可是很有用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負面比較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和非常不好的事物比較時, 可以讓另一個事物更有吸引力, 作者曾在大學發表科學報告前非常緊張, 即便全心投入、練習無數了, 但依然手心流汗、心跳加速, 腦中不斷浮現上台摔倒、忘詞等出糗畫面, 結果當他一看到前面上台的學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現場瀰漫著希望趕緊結束的氛圍, 這時作者才瞭解到他準備的比自己想的還要周全, 而上台報告的標準遠比預期還要低, 結果作者的報告獲得很多正面意見回應, 說是當天最精彩也不為過, 那次經驗為作者建立了新的心態:我的演說能力很不錯。 與其去看去想像最好的一面, 然後在那擔心自己辦不到, 不如看看糟糕的樣子, 我們才會體悟到,其實狀況沒那麼糟。 總結 要記得,成長型心態並不是天選之人的能力, 而是長時間練習下練就的才能, 這是一種習慣,練習越多越強、越能變成自然反應。 作為老闆,發現上次活動成效差, 有的人罵大環境差、嘆自己太衰, 有的人研究發現活動表現方式不夠直觀, 作為老闆,聽到客人反應抱怨, 有的人罵外行不懂、奧客一堆, 有的人蒐集其他意見發現造成誤會的原因。 對自己的瞭解是一種能力, 而焦慮是一種動力,讓你知道該做哪些事, 只要不斷花一點時間練習, 看看焦慮想讓你知道的事, 同時你也是給自己成功、賺錢的機會。

Continue reading

情緒太多搞砸事情?兩招讓你不被牽著鼻子走

你還記得當你遇到大型挑戰時的感覺嗎? 是焦慮不安?還是興奮期待? 或是你曾因傷心或憤怒,做了令你後悔不已的事情? 抑或是曾沮喪焦慮,遲遲回不過神,因此失去機會,甚至整個飯碗? 你有發現嗎? 這一切都跟「情緒」息息相關, 情緒可以輕易的把事情搞砸, 也可以幫你一把,讓你積極鼓舞, 假如你在外面碰到獅子, 因為緊張,你不小心罵了聲「幹!」, 當獅子聽到往你這走來要問你要幹什麼時, 因為恐懼,你跑得比100公尺賽跑還快, 情緒會不時影響人的各種成敗關鍵, 但問題是情緒就是這樣上來了,根本無法控制啊? 情緒確實無法隨心所欲, 但我們可以將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利用它, 本篇要說的, 不單是如何控制情緒,不讓它影響你的專業, 還要反過來善用它,讓你做事更順利。 情緒適應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 elementor - v3.16.0 - 09-10-2023 */.elementor-widget-image{text-align:center}.elementor-widget-image a{display:inline-block}.elementor-widget-image a img{width:48px}.elementor-widget-image img{vertical-align:middle;display:inline-block} 在《心適力》一書中提到, 只要你能夠認識、察覺和判別各種情緒價值, 你的「情緒適應力」就會提升, 那提升這個有什麼用嗎? 你會發現有的人生氣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深呼吸、暫時離開, 讓情緒盡快緩和下來, 把理性和專業再叫回來, 而有的人也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問候父母、打他一拳、踹他一腳, 像這樣遷怒、意氣用事的後果, 往往是結下樑子、兩敗俱傷,甚至背上刑責, 那麼「情緒適應力」該怎麼提升呢? 四步驟提升情緒適應力 在《冰山對話》一書中提到, 有四個步驟能讓你與情緒好好共處, 分別是看見、承認、允許和擁抱, 1.看見:你查覺到情緒發生,身心出現變化。 2.+3.承認和允許:這兩個是連續技,接受那些情緒,不要批判或責備。 4.擁抱:接納它,不要打壓或驅趕,假如是憤怒,就思考這樣的情緒會帶來怎樣好或壞的影響。 你可能會想「憤怒還有好的影響?」 《心適力》中曾提到,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其實都對我們有幫助, 正面情緒可以幫助保持正能量, 而負面情緒則可以協助凝聚注意力。 情緒調解會,啟動! 升等的路上難免會卡關, 當你遇到難以消化的情緒, 就要召開情緒調解會, 用四個步驟跟情緒達成和解。 假如今天碰到的狀況是「推出新活動卻乏人問津」 設法改善處境: 想想有什麼細節可以做更好, 像是活動辦法可以寫得簡單易懂一點。 轉移焦點: 可以跟朋友、同行聊聊或分享趣事,別讓自己沉浸在失敗裡。 改變對當下處境的看法: 跟同行、前輩討論後發現,活動失敗根本是家常便飯,重點是進步。 調整: 瞭解並同理客人不買帳的原因,為下次做改善。 有些人會一蹶不振是因為把成功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做好最壞的打算」也是對策之一, 畢竟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根本就是我 掌控情緒才能掌握人生 雖然我們總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但那些情緒都有意義所在, 不要去否定或責怪自己, 像是生氣並非就表示你愛計較、小心眼, 而是我們在乎的事情不一樣,要去瞭解並接受它, 再去思考這樣的情緒是不是為你帶來不好的影響了。 平常多練等,碰到瓶頸就開情緒調解會, 這兩招將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石。

Continue reading

誰說你一事無成,你只是大器晚成(下)

你曾經想過自己似乎沒什麼成就,努力打拼好久了,總覺得事業不上不下?當時間把你的衝勁磨平後,想著該認命了嗎?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像有個人就真的很不急,他晃晃悠悠到43歲,44歲才開始幹正事,這樣的人後來又怎麼了呢?而為什麼一事無成又可以被說成大器晚成?

Continue reading

誰說你一事無成,你只是大器晚成(上)

你曾經想過自己似乎沒什麼成就,努力打拼好久了,總覺得事業不上不下?當時間把你的衝勁磨平後,想著該認命了嗎?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像有個人就真的很不急,他晃晃悠悠到43歲,44歲才開始幹正事,這樣的人後來又怎麼了呢?而為什麼一事無成又可以被說成大器晚成?

Continue reading

想變好進步卻原地踏步?小心這四種習慣拖累你

你有沒有曾經想要喝杯熱奶茶卻又往杯子裡倒冰塊?我知道你想說「哩咧工三小?」,但實際上類似的事情正不斷在發生。明明想好目標了,做的卻都是背道而馳的事,搞得自己好像人格分裂一樣,結果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久而久之,目標常常沒達到,自己也沒有什麼成長,老是原地踏步,到底怎麼回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