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訣竅
23
5 月
你曾聽過別人跟你大談「高度」和「格局」嗎?
這是一種在創業路上很常見的雞湯,
像是什麼「眼光放遠一點」、「獅子不會因為聽到狗吠而回頭」,
但這些雞湯喝一喝好像也辦法改變什麼,
狗屁倒灶的事依舊層出不窮,
那些莫名其妙的一星評價、抹黑文還是令人暴躁,
這是因為,沒有人說出最核心的觀念思維。
我們在開始之前先想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你跟很多同行競爭,
接下來你準備拚一波,
你想要增長10%還是10倍?
很多人會說:
「10%就很好了吧?10倍太不切實際。」
但其實在創業中,10倍沒有比10%難,
重點就在於「思維」的轉換,
而這正是格局的差別所在。
本篇接著要告訴你的有:
為什麼10倍會比10%容易?
所謂的思維又是什麼?
格局大小會有什麼差異嗎?
只強一點沒有用
跟同行競爭難免會碰到一些「奧步」,
像是開頭提到的差評、抹黑等等……。
伊隆·馬斯克也曾說過:
「當你剛開始創業時,可能一切都很美好充滿希望,但接下來就會遇到各種問題,幸福指數不斷下降,然後你會經歷整個世界的傷害。」
在《底層邏輯》一書中作者提到,
當你進入任何一個現有的市場,
面對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
你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比他們強很多,而不能只有一點點優勢。
只比別人強一點,
他們一樣會忌妒、不服,甚至會攻擊詆毀你,
但當你足夠強大時,他們就只剩下仰望敬畏,
這是格局上的差別,但這差別又來自於哪裡呢?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你總是會選擇值得你信賴的產品,除非有很大的差異性,
所以在構思上要創新,
而並非創造更好的同一性,
想想ipod是如何取代隨身聽,
以及iphone是如何取代黑莓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10%成長,
而是創造10倍增長,
對很多人來說,這聽起來像什麼直銷激勵,
而且增長1倍就要痛哭流涕了,還10倍?
這是因為當你想增長10%時,
你還是走在原有的道路、用同樣的邏輯,
如果你想要的是10倍,
那肯定就不會在原有的道路上,
而會是你絞盡腦汁、不斷嘗試後,
得到與原路截然不同的成果。
因此創業這件事,
比起努力,選擇更重要,
比起執行,思辨更重要,
只比別人強一點沒什麼用,
強很多才會顯現真正的差別。
被差評抹黑該怎麼辦
《底層邏輯》一書作者提到,
他曾受光明乳業的前董事長邀請,
前往分享關於網路時代的轉型機遇,
當時有位企業家在總體經濟下滑的一年,
他的企業反倒能逆勢成長,
作者問為什麼,
企業家的回答不出所料:服務好、品質好,
一切還得回歸簡單、回歸商業常識。
如果你受到抹黑、負評這類攻擊,
作者建議選擇溝通,
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吐露更多證據,
當然諮詢律師採取反制手段也很重要,
而若證據不足以在法律上行動時,
也要盡量保存證據的資訊,
讓邏輯、道理和證據都站在你那邊,
粉絲自然也會跟你站同邊。
坦然公布證據固然重要,
但越是這種時候,
就越要把重心放在產品和服務,
因為那些謠言都抵不過粉絲真實的好評聲音。
我們常常會在意那2、3個批評攻擊,
卻忘了有100個支持你的人,
所以要鼓勵你的粉絲,
請他們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用認可的聲音去覆蓋那些惡意。
讓自己漲價
你也覺得自己身邊很多「爛人」嗎?
不得不承認,這是因為我們也活在爛人圈裡,
我們不用跟他們比爛,
也不用想去改變那些人,
唯一要做的是:讓自己漲價。
開店創業賺錢不簡單,
所以更要用心去創造價值,時間就會給你答案。
10
5 月
該止損時又無法下定決心?三個方法助你脫離沉沒成本
你曾經有過這些想法嗎?
1.很受不了另一半,但就算對方很爛,你想著:「都交往這麼多年了,還是再看看他會不會改變好了……。」
2.玩手遊抽卡,花了兩單都還沒抽到你想要的角色,你想著:「如果我不抽到有,那前面的錢都浪費了。」
3.你投資了一筆錢,但狀況不好,你想著:「我錢都丟進去了,放棄就太可惜了。」
不管是投資時間、金錢甚至感情,
我們都很難接受「付出了卻沒有任何回報」,
明知道這樣下去損失只會越來越多,
卻沒辦法就此收手止損,
這就是「沉沒成本」最可怕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要是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沼,還有救嗎?
不必擔心,本篇要說的就是:
其實有3個方法可以助你脫身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中的兩種人
在沉沒成本中,有很多不理智的決定,
是因為我們習慣根據過去的決定而決定,
人大多只在乎已經投入的成本,
卻沒評估尚未投入的金錢、時間等成本的價值。
但有時候會有另一個原因:害怕決策錯誤
由於害怕批評、面子形象盡失等後果,
所以選擇繼續拖延這場悲劇,
幻想還有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
結果就是損失更加慘重。
在《決策制定》一書中作者舉例,
美國有間銀行在審核外國企業貸款時,
發現了很多壞帳,而調查結果發現:
核准該款項的主管,他會不斷核准同類型企業的貸款。
其實他已經知道對方企業經營有問題了,
除了想著投入了資金就要看到回報,
也害怕這件事會影響到他的形象和地位,
所以他選擇維護之前的錯誤決定,抱著該企業會東山再起的期待,
結果漏洞越破越大,企業因還不出貸款倒閉,銀行也付出慘痛代價。
連這樣高職等的老江湖都會滑鐵盧,那我們該怎麼避免呢?
避免沉沒成本錯誤的三個方法
1.把每個決定都當作獨立事件
當你在評估決定時要先跳脫出來,
要思考的是對未來的影響,而非眼前的損失。
巴菲特曾說過:「當你發現自己身處坑洞中,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別再挖下去。」
舉例來說,
當有員工不斷犯下同樣的錯誤,不管再怎麼提醒都沒有改善,
那麼這時候就不要考慮過去曾投入的人事成本或教育資源,
馬上結束合作,避免未來產生更大的問題。
2.承認錯誤、重新分配
首先審視自己的決定,
要知道不管是誰、再怎麼偉大,都不可能沒犯過錯,
思慮再周全的決定,都不一定能保證結果是好的,
責任也不會完全是決策者。
另外,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沉沒成本影響,
你可以找無關的人以第三方立場來給你意見,這樣會比較客觀。
3.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
有些決策錯誤說穿了就是因為害怕承認錯誤,
所以在你店裡建立「願意容錯的文化」很重要,
別讓員工不敢、不願意承認錯誤,
甚至對於店裡一切都不敢有建言。
身為領導者也要有不害怕改變和調整的心態,
過去的決定可能會因時空背景不同而改變,
隨著環境改變決策是理所當然的。
以上就是助你脫離沉沒成本泥沼的3個方法,
沉沒成本是一件「當局者迷」的事人會很輕易的被過去所絆住,
卻忘了我們要看的是未來,
想當個賺錢的老闆,止損是必修的課。
12
4 月
為什麼老是越睡越累?恢復疲憊身心三個關鍵
在店裡忙了一整天,身心都疲憊到不行,
這時候你會選擇:
回家當一顆沙發馬鈴薯?
去健身房盡情釋放一下?
或是等假日給它一次睡回來?
⠀⠀⠀
其實,這些都不見得能讓你好好休息放鬆,
甚至還會有反效果,變成惡性循環,
結果影響你思考反應,做什麼都不順。
⠀⠀⠀⠀
如果你有以下疑問:
你常常覺得休息完像沒休息一樣嗎?
為什麼運動了卻沒放鬆到?
補眠有用嗎?
真正能夠消除疲勞的方法又是什麼?
本篇將一一為你解答。
補眠、運動能休息放鬆嗎?
韓國就業網站曾做過一個調查,
上班族用來消除疲勞的方法中,
有36%的人選擇「晚上睡很久」,
有25%則是「規律運動」,
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方法錯了就會變反效果。
例如像是台灣人有6成的人睡眠不足,
有些人會在周末狂補眠,
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中提到,
假日睡太晚會打亂生理時鐘,
導致你隔兩天都睡不好,反而更累。
而運動雖然是很棒的健康、紓壓選擇,
但也要注意幾個地方,
在《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一書中提到,
運動不能跟休息放鬆劃上等號,
想想如果你去打報隊打籃球,
你摸到毛對方就喊打手,又被出拐子、噴垃圾話,
這樣球打一打就準備鬼轉拳擊,根本不用談什麼紓壓放鬆了。
還有一種狀況是,
假如你的狀態不好,一直打鐵、掉球,
很多人這時會不甘心,想打到好為止,
這樣運動就像加班,身心只會變得更疲憊。
既然睡覺跟運動還要注意東注意西的,
那躺在沙發上總不用管那麼多了吧?
其實,當沙發馬鈴薯也不一定能休息到。
發呆放空能休息放鬆嗎?
在《用心休息》一書中指出,
當人在休息的時候,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
而是會啟動「預設網路模式」。
這個模式是一種特殊的神經迴路,
當你在發呆、做白日夢時會變得活躍,
它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創造力。
但如果你以為這是什麼省電模式那就錯囉,
「預設網路模式」也會消耗能量,
大概佔全腦的60%~80%,
相比你專注做某件事也只少了5%的大腦耗能,
簡單來說,即便是發呆放空,
也只比專心工作省力一點點而已。
說到這,連耍廢都沒辦法休息到,
那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休息?
真正讓你放鬆休息的3個建議
睡覺、運動一定有休息放鬆效果,
但前提是運動完你的心情是舒爽的,
(打球鬼轉拳擊,扁完人後心情舒爽不算)
而睡覺的時長、作息要固定,睡太多、作息亂反而越睡越累。
除此之外,在《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
一書中也給了建議:感動紓壓。
有什麼事物會讓你感動?
像是小說、電視電影、遊戲等等都可以,
當人在感動時,大腦的運作會慢下來,達到休息效果。
你可以試試:
1.跟朋友講幹話
別以為講幹話只是浪費時間,
幹話講著講著就笑了,
這段與人交流的歡樂時光肯定能治癒你。
2.帶個好吃好喝的給家人朋友
想想當你吃到美味的食物時,
想要分享的心情是不是有點快樂?
其實只要付出一點點,就會令人有幸福感,
帶點東西給朋友,還能順便講講幹話,一舉兩得。
3.做點平常不會做的事
當事情一成不變就容易感到枯燥疲乏,
這時加入一點變化,就有不錯的效果,
像是上下班走不一樣的路線,或是用一點感動療癒自己,
例如深夜去電影院、找個夜景好的地方坐坐。
不要懶得放鬆休息
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有的人回去就躺沙發看電視,
說太累了所以假日要補眠睡個夠,
但隔天精神也沒好到哪,
而有的人常常跑東跑西、行程滿檔,
像是展覽、爬山、唱歌等各種活動,
以為他會累慘,結果隔天精神飽滿。
因為休息講求的是「質」而非「量」,
越懶反而越難放鬆到。
所以當你身心俱疲的時候,
除了適當的睡覺、運動,
也可以試試會讓你感動療癒的方式,
順帶一提,如果是筆者的話,
就會想去能擼貓或狗的咖啡廳!
29
3 月
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小心效率陷阱反而害了你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明明每天都忙得要命,卻感覺沒什麼效率,
你甚至責備自己,加倍努力也沒什麼用,
工作依舊不斷冒出來沒有停歇的一天,
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
有休息卻像沒休息,心理身體的壓力沒消停過。
這都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誤會了「時間管理」。
本篇要提醒你的是:
6種大多數人常誤入的時間陷阱,
還有正確的時間使用觀念,
讓你真正提升效率。
一味追求效率反而變成勞碌命
你有想過這件事嗎?
假如自己夠自律,把每一天每一段時間都規劃到淋漓盡致,
那是不是就能讓生產力狂飆了?
專門寫<衛報>生產力專欄的
奧利佛˙柏克曼曾是個生產力狂,
他用番茄鐘工作法規劃時間,
柏克曼認為只要用正確的時間管理法,
再搭配好習慣、自律,就能提高生產力、解決所有工作。
這聽起來很理想、沒什麼毛病對吧?
結果他失敗了。
《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作者,也就是奧利佛.柏克曼提到
就算他再努力也無法維持效率和自律,
那些讓你把24小時效率最大化的方法,
除了效果不彰外,讓他的壓力更大、更不快樂。
也不是說那些方法完全沒用,
但你越是試著去管理時間、想把一切都掌控住、
用力擺脫人生難免會遇到的不如意,
你就越是感到壓力山大、空虛和沮喪,
反過來說,如果你越能直面人生的侷限,
用「配合」而非「反抗」的話,
你的生產力就越好且有成就感。
柏克曼提到,雖然焦慮不會有消失不見的一天,
也不可能100%面對人生的侷限,
但比起各式各樣的時間管理技巧,
還不如直面事實一半有效。
什麼是接受人生有限
要「接受人生有限」實際上來說,
就是當你在安排每一天行程時,
心裡要明白一件事:
「你不可能有時間去做自己想、或別人要你做的每一件事。」
至少要在無法做到時,不再責怪自己,
如果你有選擇困難,
那就更要清楚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先不要管,
小孩子才選擇,但大人也不能總是全都要,
更不要騙自己只要夠努力、管理方法正確,
就不用決定真正該做的事是哪件。
這裡說的選擇,指的是你真正決定好了,
而不是跟那一堆事情保持開放式關係,
有所選擇也代表著有所犧牲,
但正因為會錯過,選擇才有其意義。
柏克曼提到,
有意義的生產力不會是匆忙完事,
而是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
效率陷阱
講求效率這件事有個很大的陷阱,
就是「你越是把事情都塞進去,就越是會浪費時間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在《母親有了更多工作》一書中就提到,
當家庭主婦開始用洗衣機、吸塵器等便利裝置後,
結果卻沒有省下任何時間,
因為社會對整潔的標準隨之提升,
抵銷掉了機器帶來的便利。
電子郵件這項發明也一樣,
在《沒有Email的世界》一書中提到,
數據顯示用戶平均每6分鐘就會檢查訊息或郵件,
這樣的頻率會造成我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
甚至會感到疲憊,結果效率反而下降,
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完全避免效率陷阱很難,
但你可以選擇改變心態,
畢竟我們會講求效率就是因為有些美好想像,
像是「只要我完美做好時間管理,那我每天都能過得神清氣爽有餘裕。」
這樣只會造成你在現實、努力、期待和結果中不停感受到落差,
很多人因此感到自責、壓力大,
相比之下,
坦然接受自己並不能總是使命必達,
專注做好少數幾件重要的事,
你的時間管理才真正有正面效果。
6個時間陷阱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
除了效率陷阱,你還要小心「時間陷阱」,
《從容心態》一書中列了6種常見的時間陷阱:
1.分心陷阱
臉書通知、Email、電話…...等等會讓你不斷分心,
在來回切換中損耗了很多時間。
2.過勞陷阱
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賺錢,完全犧牲了生活。
3.貪便宜陷阱
為了買便宜10元東西,卻多跑了3公里的路,
賺一點便宜卻花了很多時間。
4.成就陷阱
把工作跟自我價值劃上等號。
5.放空陷阱
休息時間都在使用社群,沒有真正放鬆到。
6.預支陷阱
以為時間夠多,結果接了負荷不來的工作。
講到這裡,一下不能太追求效率,
一下有效率陷阱、一下又有時間陷阱,
除了接受人生的侷限、直面事實外,
接下來我們來說實務上建議的做法。
80/20法則
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一書中作者表示,
每件事都有投資報酬率的差別,
而書中提到了「80/20法則」,
意思是少數的20%任務能造就80%的成就。
實際做法是先列出要做的事,
再思考哪3件事最優先、最能獲得成就,
當然並非只完成這3件事就好,
除了「一天」,也要列出「一周」要做的3件事,
簡單來說就是每天3個小目標、一周3個大目標,
另外,不用為了超前進度刻意多做,
這樣只會陷入過勞沒有休息的惡性循環。
話又說回來,
之所有這麼多人在追求效率上痛苦、失敗,
就是因為我們太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但其實我們都不該去「管理」時間,
而是要「配合」有限的時間,
選擇最需要、最優先的事情,
接受了人生有限,才能真正善用效率。
11
1 月
常害怕失敗、懷疑自己?成長型心態翻轉你的焦慮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困難和挑戰就一蹶不振,
會害怕失敗、懷疑自己、走不出陰影,
但有些人卻有辦法學習成長、漸入佳境?
你可能聽過很多像是「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實際經歷後才發現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好」
感到焦慮、碰上挫折不是聽聽冠冕堂皇的話就能解決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從「培養積極心態」開始,
這是為了讓你在每次面對挑戰時都能成長,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太過玻璃心,
那給他十年歷練也是毫無長進。
國外有一檔真人秀,是老闆會去自己的店臥底演菜鳥,
有的員工處事待人相當出色,結果獲得相當可觀的獎賞,
而有的員工擺爛倚老賣老,結果當然是懲處,甚至開除。
也就是說,要不斷累積經驗和能力,才能把握每次未知的機會,
假如沒有經驗和能力,你可能連錯過了機會都渾然不覺。
本篇要教的,就是如何養成積極心態,丟掉停滯不前的玻璃心,
讓你不斷的變強,把握每次成功的機會。
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
在《改造焦慮大腦》一書中作者解釋,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生來就有能力把發生的好壞事當成學習成長、拓展視野的機會,
所以別擔心,狗可能真的改不了吃屎,但人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學家兼教育者「卡蘿˙德威克」發現,
當一個年輕人相信才智是固定的,那他就會很容易放棄,
這樣的人常認為自己的錯誤或失敗,都是在「秀上限」,
心理學稱之為「固定型心態」。
順帶一提,過去曾紅過的「我就爛」哏圖原意是諷刺,
但有些人真的用它合理化自己的擺爛,
這也是固定型心態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相信才智是可以透過學習成長的人,
他們會把錯誤視為「資訊」,並引導自己下次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德威克的研究也證明了,像這樣的成長型心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成長型心態養成四步驟
要養成成長心態有四個關鍵步驟:
1.學著傾聽固定心態的聲音
它會告訴你,你在任何情況下實現的成果都是有限的。
2.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
你要相信自己成果有限,
還是相信成長心態的聲音告訴你,
其實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壓力反應。
3.用成長導向的聲音反駁自我限制
這是一種練習,當你有一些負面念頭像是:
「完了慘了沒救了」、「我受不了了」或「反正我就是爛」,
這時要試著告訴自己:
「這件事給我壓力很大,但我挺得過去」、
「完成這個肯定很爽,然後再想下一步怎麼走」
4.採取行動
最重要的是言行合一,
當你發現錯誤、阻礙時,你會如何行動。
這四個步驟看似沒什麼特別的,
但最大的重點就是「有意識的去注意、思考和決定」,
而不是讓焦慮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任憑它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你以為焦慮是個問題,
但實際上它是改變的催化劑,
你用成長心態把它重塑成學習的機會。
別比好的要比爛的
你一定聽過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或是「好的不比比爛的」這些話,
但其實「比爛的」可是很有用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負面比較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和非常不好的事物比較時,
可以讓另一個事物更有吸引力,
作者曾在大學發表科學報告前非常緊張,
即便全心投入、練習無數了,
但依然手心流汗、心跳加速,
腦中不斷浮現上台摔倒、忘詞等出糗畫面,
結果當他一看到前面上台的學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現場瀰漫著希望趕緊結束的氛圍,
這時作者才瞭解到他準備的比自己想的還要周全,
而上台報告的標準遠比預期還要低,
結果作者的報告獲得很多正面意見回應,
說是當天最精彩也不為過,
那次經驗為作者建立了新的心態:我的演說能力很不錯。
與其去看去想像最好的一面,
然後在那擔心自己辦不到,
不如看看糟糕的樣子,
我們才會體悟到,其實狀況沒那麼糟。
總結
要記得,成長型心態並不是天選之人的能力,
而是長時間練習下練就的才能,
這是一種習慣,練習越多越強、越能變成自然反應。
作為老闆,發現上次活動成效差,
有的人罵大環境差、嘆自己太衰,
有的人研究發現活動表現方式不夠直觀,
作為老闆,聽到客人反應抱怨,
有的人罵外行不懂、奧客一堆,
有的人蒐集其他意見發現造成誤會的原因。
對自己的瞭解是一種能力,
而焦慮是一種動力,讓你知道該做哪些事,
只要不斷花一點時間練習,
看看焦慮想讓你知道的事,
同時你也是給自己成功、賺錢的機會。
14
11 月
情緒太多搞砸事情?兩招讓你不被牽著鼻子走
你還記得當你遇到大型挑戰時的感覺嗎?
是焦慮不安?還是興奮期待?
或是你曾因傷心或憤怒,做了令你後悔不已的事情?
抑或是曾沮喪焦慮,遲遲回不過神,因此失去機會,甚至整個飯碗?
你有發現嗎?
這一切都跟「情緒」息息相關,
情緒可以輕易的把事情搞砸,
也可以幫你一把,讓你積極鼓舞,
假如你在外面碰到獅子,
因為緊張,你不小心罵了聲「幹!」,
當獅子聽到往你這走來要問你要幹什麼時,
因為恐懼,你跑得比100公尺賽跑還快,
情緒會不時影響人的各種成敗關鍵,
但問題是情緒就是這樣上來了,根本無法控制啊?
情緒確實無法隨心所欲,
但我們可以將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利用它,
本篇要說的,
不單是如何控制情緒,不讓它影響你的專業,
還要反過來善用它,讓你做事更順利。
情緒適應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 elementor - v3.16.0 - 09-10-2023 */.elementor-widget-image{text-align:center}.elementor-widget-image a{display:inline-block}.elementor-widget-image a img{width:48px}.elementor-widget-image img{vertical-align:middle;display:inline-block}
在《心適力》一書中提到,
只要你能夠認識、察覺和判別各種情緒價值,
你的「情緒適應力」就會提升,
那提升這個有什麼用嗎?
你會發現有的人生氣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深呼吸、暫時離開,
讓情緒盡快緩和下來,
把理性和專業再叫回來,
而有的人也會採取一些行動,
像是問候父母、打他一拳、踹他一腳,
像這樣遷怒、意氣用事的後果,
往往是結下樑子、兩敗俱傷,甚至背上刑責,
那麼「情緒適應力」該怎麼提升呢?
四步驟提升情緒適應力
在《冰山對話》一書中提到,
有四個步驟能讓你與情緒好好共處,
分別是看見、承認、允許和擁抱,
1.看見:你查覺到情緒發生,身心出現變化。
2.+3.承認和允許:這兩個是連續技,接受那些情緒,不要批判或責備。
4.擁抱:接納它,不要打壓或驅趕,假如是憤怒,就思考這樣的情緒會帶來怎樣好或壞的影響。
你可能會想「憤怒還有好的影響?」
《心適力》中曾提到,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其實都對我們有幫助,
正面情緒可以幫助保持正能量,
而負面情緒則可以協助凝聚注意力。
情緒調解會,啟動!
升等的路上難免會卡關,
當你遇到難以消化的情緒,
就要召開情緒調解會,
用四個步驟跟情緒達成和解。
假如今天碰到的狀況是「推出新活動卻乏人問津」
設法改善處境:
想想有什麼細節可以做更好,
像是活動辦法可以寫得簡單易懂一點。
轉移焦點:
可以跟朋友、同行聊聊或分享趣事,別讓自己沉浸在失敗裡。
改變對當下處境的看法:
跟同行、前輩討論後發現,活動失敗根本是家常便飯,重點是進步。
調整:
瞭解並同理客人不買帳的原因,為下次做改善。
有些人會一蹶不振是因為把成功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做好最壞的打算」也是對策之一,
畢竟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根本就是我
掌控情緒才能掌握人生
雖然我們總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但那些情緒都有意義所在,
不要去否定或責怪自己,
像是生氣並非就表示你愛計較、小心眼,
而是我們在乎的事情不一樣,要去瞭解並接受它,
再去思考這樣的情緒是不是為你帶來不好的影響了。
平常多練等,碰到瓶頸就開情緒調解會,
這兩招將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石。
29
9 月
誰說你一事無成,你只是大器晚成(下)
你曾經想過自己似乎沒什麼成就,努力打拼好久了,總覺得事業不上不下?當時間把你的衝勁磨平後,想著該認命了嗎?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像有個人就真的很不急,他晃晃悠悠到43歲,44歲才開始幹正事,這樣的人後來又怎麼了呢?而為什麼一事無成又可以被說成大器晚成?
29
9 月
誰說你一事無成,你只是大器晚成(上)
你曾經想過自己似乎沒什麼成就,努力打拼好久了,總覺得事業不上不下?當時間把你的衝勁磨平後,想著該認命了嗎?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像有個人就真的很不急,他晃晃悠悠到43歲,44歲才開始幹正事,這樣的人後來又怎麼了呢?而為什麼一事無成又可以被說成大器晚成?
29
9 月
想變好進步卻原地踏步?小心這四種習慣拖累你
你有沒有曾經想要喝杯熱奶茶卻又往杯子裡倒冰塊?我知道你想說「哩咧工三小?」,但實際上類似的事情正不斷在發生。明明想好目標了,做的卻都是背道而馳的事,搞得自己好像人格分裂一樣,結果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久而久之,目標常常沒達到,自己也沒有什麼成長,老是原地踏步,到底怎麼回事?
29
9 月
當話不該你說時,該怎麼說出口?
你有沒有經歷過像這樣的問題?像是爸媽催婚,你用道理反駁,反而吵得不可開交。或是老闆把標準訂太高,雖然很想提出意見,但怕得開不了口。以前覺得道理正確最重要,後來發現「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所以很多人變成「本來想說些什麼,但想想還是算了。」